“四渡赤水”的提法起于60年代初
“酱酒源地 红色茅溪”系列专题二
摘自中国经典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茅溪 酱酒源地》第七章
四川古蔺茅溪的红色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前的休整地、转战地、谋划地、决策地。是毛泽东真正执掌中国工农红军最高军事指挥权之地。因此,研究“红色茅溪”,须得弄明白“四渡赤水”之由来。
四渡赤水战役,并非红军长征前中央军委既定的战略部署,而是根据战争局势随机不断调整战术的结果,因此,红军长征四次渡过赤水时,没有具体明确为“四渡赤水战役”。
根据孙果达教授所著的《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笔”》一文的记载:我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最早出现“四渡赤水”四个字的是北京出版社1960年8月出版的戴镜元著的《长征回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其中写道:“我军四渡赤水,二占遵义期间……”。
孙果达教授对此考述称:
“四渡赤水”的提法起于六十年代。
20世纪30年代,毛写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几篇军事著作,均未提及四渡赤水。
1936年编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无一篇涉及四渡赤水。
红军大学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简史》,也没有提出过“四渡赤水”。
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量史料性书籍纷纷出版,但书中均未出现四渡赤水的词语,更不用说把四渡赤水提炼成一个极其精彩的战役了。
一直到1965年5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肖华有名的长征组歌诞生,当时也没有用“四渡赤水”的提法,而是用“战士双脚走天涯,声东击西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这样的诗句来描述这段历史。可见当时军界高层并无“四渡赤水”这一概念,否则肖华在整个酝酿创作过程中决不会用“声东击西”来代替“四渡赤水”。
……可见“四渡赤水”的名称最初在革命回忆录中出现只是对当年红军这段历史的高度概括而已,其知名度也并不高。最早明确提出四渡赤水这一概念并引起广泛注意的,极有可能是周恩来1972年6月10日在党中央召集的一次会上的讲话,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是这样说的:“从一月、二月出发,到了五月,这是相当艰难困苦的一个时期。走‘之’字路,四渡赤水河。”(《周恩来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但必须指出的是:周只是强调当年的行军走路的过程,其意思与戴镜元相似,并没有把四渡赤水看成是一个著名的战役,更没有强调是第四次渡赤水河。
由此可见,“四渡赤水”的提法起于60年代初。
注:参见孙果达《再论长征中新“三人团”成立的时间地点——答杨奎松教授质疑》
(版权归中乡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编辑:叶冬梅 责编:徐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