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大田角,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让四川移民后代梦魂牵绕的地方,一个让史上富有传说的地方,史来有“大田角”、“大屯阁”、“大腾阁”、“大腾角”等之传说,入川各姓族族谱也记载不一。
一、部份姓氏族谱记载
项姓族谱之“大田角传”说
在贵州多地及四川古蔺县部分项姓人家族传说中,先祖在迁徙过程中,是从大田角出发的,也有说是经过大屯阁(大腾阁)的。由于时代久远,地名更改,要准确地找到大田角,实属不易。
贵州省习水县项良臣说:“家谱记载,我们的迁徙史经历过‘大田角’”。
贵州仁怀鲁班(水口)项德才说∶“我们也是四川大田角分支的,听老一辈说在大田角分支时是8弟兄,我们最小(幺房)。四川古蔺老木庆与我们是亲房,还有贵州石场的”。
仁怀市项贵强说,我们是从四川搬来的.过泸州,小地名好像叫大藤阁。
大方县项远介绍,我们来自四川大腾阁。
仁怀项誉说,我们这支也是经大田角过贵州的,之前寻访年长族人,开头第一句便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田角(过)洛用"。
贵州仁怀水口项德才说∶“我们也是从四川大屯阁(大田角)分枝才进贵州的”。除项姓人有此传说外。
川黔阮氏族谱资料记载:
“据川黔阮氏族谱资料记载,据查,昆第等四祖人一同并进,在泸州大腾阁部署分支","辗转赣、鄂、川、蜀,由泸州大藤阁迁徙入黔,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4年)方始在贵州遵义北乡高平排军定居落业"。
贵州仁怀市、黔西县阎氏族谱记载:
"据贵州仁怀市、黔西县阎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阎氏龙、凤、虎、飞四兄弟分派到四川打仗,曾在四川 泸州大腾阁等四寨扎营"。
贵州遵义王姓族谱记载:
"我祖起籍於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湖北麻城孝感乡,到泸州大腾阁(大田阁)再到现在的遵义"。
金沙县茶园乡陈姓族谱记载:
金沙县茶园乡三和村陈姓族谱记载∶"祖入川至泸州大藤葛(大藤角)凉水井屋基,尔后辗转搬迁到贵州金沙县。距今百余年,另有暂居泸州小市大田角"
贵州著名学者穆升凡(仁怀人)所著《仁怀移民考》中载: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明王朝派兵征剿,播平,播州人口"十存一二"。随即改土归流,设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朝廷采纳了李化龙的建议,下旨令湖广、江西及四川中部居民移民入遵义领照为业。这类移民在四川泸州大田角领凭执路资入籍遵义军民府。四川泸州大田角成为这类移民入遵义军民府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二、大田角位于什么地方
综合有关传说,大田角(大腾阁)这个地方具有如下特征。
1、大田角(大腾阁)应是一个重要的村寨。从黔西县阎氏族谱记载的"曾在四川泸州大腾阁等四寨扎营"来看,大腾阁是个可以驻军扎营的地方。
2、大田角是能居住之地。有记载说"公携眷入川移居泸州大藤阁(大田角)。可见大田角不是一个很小的村寨,不仅可以有驻军,而且能适合外来人口居住。大腾阁(大田角)有一定的建筑规模。
3、大田角是四川行中书省泸州军民府治所。泸州史学爱好者白联洲文称∶"据先辈口传,先祖三弟兄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迁徙四川。分别在泸州大田角(音或作大屯角,时为四川行中书省泸州军民府大田角)"。也有记载"明末清初奉旨入川,路经泸州大藤葛(大田角),落藉四川南道叙永军粮府"。
4,大田角是一个中转地。潘氏论坛∶"明未清初入川落业于四川泸州大藤葛,后分支入黔"。李氏字辈谱∶"祖籍江西入川泸州大藤葛又迁到古蔺衙门后面"。
根据中国乡镇网总编辑徐声辉编写、中国人文岀版社岀版的《中国酱酒源地述考》—初考第三章第二节“四川移民历史对中国酱酒的影响”中记载:
古蔺移民的形式:四川省古蔺县与川内其它地区的移民有着不同的特殊历史,主要不同的是:“奢安之乱”给古蔺土著彝民带来了一场毁灭性的民族灾难。也使古蔺成为四川战乱历史上的重灾区,特别是赤水河流域的古蔺县马蹄镇、双沙镇、茅溪镇、丹桂镇、土城镇、二郎镇、太平镇等。因此,古蔺移民的历以方式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1、“从军落业”(也称“丢刀落业”)
一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洪武调北征南”时期,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川,攻灭明氏大夏政权,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后,明氏部属多解甲为民,放下武器(丢刀),受地落业。因明玉珍部属多是麻城人,麻城自然作为这类人的出发地而记入家谱。
二是天启年间(1621—1629)受“平奢”之令征讨而来,前面讲了,古蔺是四川战乱的重灾区,特别是赤水河流域的古蔺县马蹄镇、茅溪镇、丹桂镇、土城镇二郎镇、太平镇等。其主原因是“平奢”主战场。讨伐结束后放下武器受朝廷封地,后世定居古蔺,现少则也有二十多代。如:
(1)赤水河蜀岸四川茅溪的庙林、九坝村牟氏家族
四川茅溪移民牟介家族的《牟氏家谱》
《牟氏家谱》关于“随军落业”记载
1999年所造《牟氏家谱》中关于“随军落业”记载
(2)赤水河蜀岸四川茅溪镇青龙村的刘氏家族
四川茅溪镇青龙村《刘氏族谱》
四川茅溪镇青龙村《刘氏族谱》关于“随军落业”记载
2、“讨诏落业”(也称“奉诣入川”)
因战乱、虎患、天灾、瘟疫造成人口骤少,清帝康熙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奏章。清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少数基层的实施部门为完成移民任务,时有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由皇兵强行押送入川,不乏有地方官吏。申明大义的家族随皇兵出发,有抵触情绪的强行捆绑押送入川,故有一说叫“捆绑入川”。
这类移民基本来自湖广,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时期入蔺,谱上基本上都有记载经过泸州大田角(今泸县福集大田角,或作大屯角、大藤葛,时为四川行中书省泸州军民府)”,移民们在泸州大田角领凭诏执领路资入籍。大田角成为移民川南乃至贵州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有李姓谱载:“祖籍江西入川泸州大藤葛又迁到古蔺衙门后面”。入蔺后裔今在十一代至十八代之间。如:
(1)嗣孙遍布赤水河蜀岸的古蔺茅溪镇、丹桂镇、土城镇、永乐的王宗庆家族
四川移民土城王宗庆家族的《王氏家谱》(光绪甲申年造)
光绪甲申年分房辑卷的十余卷《王氏家谱》
2005年新造的《王氏家谱》(王宗庆嗣孙王月道提供)
2005年新造的《王氏家谱》
根据王氏家谱记载和王宗庆嗣孙、九十三岁的王月道老人解释:文中“入蜀寄居重庆綦江”是因为其一世祖王宗庆入川时,诏书明确移民四川重庆綦江落业,但他到綦江后发现诏书遗失,复回朝廷补诏,补诏则另令其到四川古蔺的土城镇杨家槽落业(当时辖地称叙永乐营里杨王寨关庄)。补讨诏书期间,家人暂寄居綦江。
(2)嗣孙遍布赤水河蜀岸的古蔺茅溪镇、丹桂镇、土城镇、二郎镇的刘以容家族。
刘以容家族《刘氏族谱》
3、随从落业(亦称随主落业)
一是随军部将的谋士、马夫、佣人,二是入蔺商人的挑夫,受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后裔们觉得是不雅观,多数在族谱中不提及。
4、是逃难落业(亦称避祸落业)
一是受灾逃荒,二是犯事躲祸,三是躲避战祸,四是朝廷内部争斗殃及朝臣旺族逃难。
1) 如四川茅溪镇百家寨的清朝进士陈大常家族。
陈大常家族入川原因是其祖上陈继舜为明未名将袁崇焕旗下一名悍将。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因遵化、三屯营被后金军攻破,赵率教也在遵化战役中中流矢阵亡, 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勾结朝中一些大臣以袁崇焕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弹劾袁崇焕,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欲除掉魏忠贤政敌袁崇焕。崇祯轻信谗言,于1630年八月,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陈继舜受到牵连被处决,其夫人闻讯后即嘱儿子陈应举、陈理举携孙子陈良柱、陈良枝、陈良栋离开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白果老家,逃往南明政权控制的古蔺县,几经辗转于赤水河畔的茅溪镇百家寨落业,清末,其部分后裔迁往与四川茅溪镇百家寨仅一河之隔的茅台镇中华咀德庄。
不同时期所造的《陈氏家族》
不同时期所造的《陈氏族谱》
《陈氏族谱》中的相关记载
2)如古蔺镇麻湾罗姓因元末红巾军战乱入川后转转入蔺落业,石宝马躺(白马村)赵姓、二郎镇张家山曾姓因元末战乱逃荒入泸、后转遵义入蔺,石笋芭茅湾胡姓谱书记载是“躲祸避难”入蔺。
5、经商落业
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陕西、山西、江西等省皆有人入川经商,一部分商人选择就地落业。这些姓氏基本上各地先期移民后,经济复苏产生经济贸易市场后才逐渐入蔺的,大部分选择在场镇、集市上落业。有古蔺县城的许姓、黄姓、颜姓,镇龙山的邓姓、肖姓等。
以上只是移民的几种基本类型,不是绝对的。不同时期的移民类型也是交错相存的,当然这不仅是汉族,苗族同胞移民入蔺也不乏其这些类型,如茅溪镇小螺滩的罗姓、康姓苗族移民,在其各自的家谱中均有详细记载。
通过以上五种形式,全国十余个省的移民进入四川,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秦商、晋商移民多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贵州清代大儒郑珍(清道光十七年举人)的“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诗句充分反应了当年移民后的四川赤水河流域中游腹地遵义茅台镇一带的经济繁荣景象,而支撑这个地方的经济繁荣的产业理所当然的“蜀人以为珍味”的赤水河畔传承2000余年的且全球独有的中国酱酒。
由此可见,泸州大田角乃今泸县福集镇大田角既原泸县大田乡。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