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镇故事 >

“红军三渡入茅溪”之历史背景

发布日期:2024-08-25 21:00|发布:中乡网|

“红军三渡入茅溪”之历史背景
“酱酒源地 红色茅溪”系列专题三
摘自中国经典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茅溪 酱酒源地》第七章
         四川古蔺茅溪的红色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前的休整地、转战地、谋划地、决策地。是毛泽东真正执掌中国工农红军最高军事指挥权之地。因此,研究“红色茅溪”,一定要了解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历史背景。
        “四渡赤水”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是世界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战争典范。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者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汇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并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桂四省的兵力,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汇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注:版权归中乡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编辑:叶冬梅   责编:徐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