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是国家的屏障,是民族的脊梁,如同那蜿蜒万里的长城,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对于我这个扎根乡镇的武装干部而言,加强国防建设,首要任务便是提高军人素质,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严把新兵入口关,将最优秀的青年输送到部队,为“祖国的钢铁长城”添砖加瓦,确保每一块“砖瓦”都坚实可靠。
自从事乡镇武装工作以来,我深切感受到身边“当兵热”的持续升温。每当征兵季来临,常有青年学生的家长主动找上门,想方设法与我“拉关系”,只为让我在应征青年乡镇初检时“高抬贵手”,助他们的孩子“顺利过关”。更有甚者,会通过我家亲戚的亲戚这种绕了好几圈的关系找到我,言辞恳切,满是期盼。可他们哪里知道,乡镇初检若轻易放不合格的人过去,不仅会导致我们乡镇在县里的合格率大幅下降,直接影响整体成绩,更严重的是,万一这些不合格的人侥幸混过县里的体检关进入部队,就如同在我们保卫祖国的“万里长城”上埋下了一块“坏砖”,会给国防建设带来潜在的隐患。面对家长们的请求,我只能先口头安抚,待他们的孩子因不符合标准被淘汰后,再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让家长们理解严把入口关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早些年,征兵工作中还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部分青年学生文化程度不够,家长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参军,竟动起了办假“毕业证”的歪心思,试图蒙骗过关。发现这一问题后,我立刻展开深入的调查了解,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提出对应征青年进行摸底考试的措施选拔优秀。通过考试择优选择分数高的青年进站体检,这样一来,既巧妙地排除了文化程度不达标的青年,又从源头上为部队筛选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优秀士兵,让“万里长城”的修建有了过硬的人才基础,每一块“砖”都兼具品德与学识。
除了文化素养,应征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样至关重要。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在家不务正业的青年,父母急于让他们到部队这个大熔炉中接受党的培育和教育,希望部队能将他们培养成有担当、有作为的人。为此,有些父母不惜通过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手段,打通村里和部分镇直机关的关系,妄图让孩子顺利通过 “政审”关。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向乡镇党委提出建议,召开了一场特殊的评议会。参会人员包括村书记、镇直机关负责人以及县镇人大代表,大家共同对每一位体检合格的青年进行全面评估、打分评议,最终按照得分高低排名确定输送部队的人员名单。这一举措确保了输送到部队的青年都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钢铁长城”注入了优质的“新鲜血液”。
十多年来,我始终将“爱我国防”的信念深深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时刻牢记“建好修优祖国的钢铁长城”的使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坚守与努力下,我所在的乡镇累计向部队输送了 200 多名青年,没有出现一名退兵情况。这些优秀的青年在部队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其中 26 名士兵通过考试等方式成长为部队排以上干部,68名士兵通过自身努力晋升为二级以上士官。更令人欣慰的是,已有22名士官退役后,被地方政府顺利安排到各个岗位工作,继续秉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优良作风,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一名基层武装干部,我深知自己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严把新兵入口关,看似只是征兵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却是筑牢国防根基的关键一步。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想方设法为部队输送更多优秀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爱我国防”的誓言,为“修好祖国的钢铁长城”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施广平)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