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19 10:10|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李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合作社薛强驾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小麦化学除草。 杨荔 摄
编者按: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本期刊发陕西、山东、青海三地培训高素质农民案例经验以飨读者。
近年来,陕西省农广校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使命,集全体系智慧,汇聚多方力量,立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积极破解各类难题,狠抓政策制度设计,培育机制建设。他们在“九个率先”上下功夫(即率先开展理论研究、率先做好抓点示范、率先出台扶持政策、率先给予资金支持、率先开展认定管理、率先建立制度规范、率先进行条件建设、率先组建服务平台、率先成立省级协会),制定了“理论授课、网络教学、基地实训、资格认定、帮扶指导、政策扶持”24字培育方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经营主体中培育、产业链中成长、服务体系中成熟、政策扶持中壮大”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新路径。
截至2020年,培育的20万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成为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成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全国农民教育发展论坛与专家侃侃而谈的是他们;村“两委”班子、田间地头指导技术的是他们;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上处处有他们矫健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时代亮丽的风景。
立足发展 招才引智见实效
正月初八,大地回暖,位于秦岭北麓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东台新村广袤的麦田上,5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伸着长长的手臂,在麦田里来回穿梭,长安区杨庄街办营沟村薛强创办的长丰农机合作社正在进行小麦化学除草作业。“如今种地越来越简单,运用高效植保器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幅12米,每台每天作业300亩以上,5台日作业能力达到1500-2000亩,仅需8人完成,可以顶替40个人工。”薛强骄傲地说。
2012年,薛强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接手他父亲薛拓成立的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一个“农二代”。“回到家乡做农业后,我多次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培训,现在已经是一名科班出身的高素质农民了。”薛强说。2020年10月,这个返乡9年的经济学硕士,被列为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西安玉米试验示范站的负责人。
近年来,薛强带领合作社的社员们积极探索农机合作社发展模式,开展土地托管业务,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资产1000余万元,社员112人,土地托管面积3万余亩,服务覆盖长安等5个县(区)6个乡镇20余个行政村,涉及6000余户村民。农机耕种收、深松作业面积年均3万余亩,病虫害统防统治年均7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他们还建立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提前安排好人员、机械、农资,按照统一“耕种防收”的标准作业。
“在西安,像薛强这样返乡跨界的学员不在少数,通过教育培训,一大批扎根于农业农村的‘大能人’不仅成为新时期农业带头人、领跑者,更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主任潘峰说。
情系乡村 创业致富富众人
家住渭南市合阳县洽川镇南义村的宋朋杰,自幼喜欢雕刻和手工制作,通过多次参加省市县农广校的培训课程,他对国家的各类助农政策有了全面了解,系统学习了涉农企业创办基本知识、农产品营销技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也有了足够的信心。他常对身边人说:“感谢农广校老师当初的来电,通过学习,我不断提升自己,了解市场需求,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处境,现在既懂技术又懂销售。”
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沥粉、版画、烙画等葫芦工艺制作及栽种技术,不断开发中华葫芦文化,探索葫芦文化与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最终汗水浇筑艺术硕果,勤勉博得技惊四座,他首创了吉祥如意镂空葫芦灯。他的各类镂空葫芦灯,在全国同类艺术品中首屈一指,其作品曾在中国杨凌农高会、东西部贸易洽谈会等多场博览会上展出,引起海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与好评。
作为全国青联委员、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成功离不开乡亲的帮助,知恩图报是他做人的原则。他积极响应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政府及农广校的帮助下,招募当地农民及部分残疾人,累计开展20余场次洽川葫芦雕刻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30人次,安排20余名残疾人就业,每年可为60余户家庭增加收入人均超过8000元,葫芦工艺制品厂每年为社会创造120万元的经济效益,提供社会就业50人次。
学以致用 脱贫路上勇担当
2009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纪坤毅然回到了家乡,尽管家人极力劝阻,希望他志在四方,创出一番天地,但他依然坚持最初的梦想,在汉中市城固县五堵镇五堵社区创办养殖公司。最初由于资金短缺,养殖场举步维艰,11年来几经挫折,终于成为当地知名的养殖企业。目前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300多万元,年产值3100万元。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纪坤从不忘学习,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只要有培训,风里雨里,他从不缺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经过多年的培训学习,纪坤的养殖理论知识有了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之省市专家的帮扶指导,探索发展“猪—沼—茶”循环农业,取得巨大成功。2019年非洲猪瘟流行暴发期间,纪坤带领员工日夜值守、加大防疫力度,由于技术过硬,防疫措施到位,猪场和外界隔绝较好,养殖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小,近两年来均实现了产销两旺,充分保障市场供应。
纪坤常说:“志向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自己能有今天,多亏国家的各项助农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积极发挥高素质农民在扶贫中的带头作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帮扶任务明确到人,因人因户制定企业帮扶措施,采取吸纳贫困户就业、配股分红、发放猪仔指导养殖等方式,三年来累计带动贫困户121户,成功帮助6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摆脱贫困。截至2020年底,企业已累计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仔猪200余头,饲料1万余斤;组织贫困户入场务工1000多日次,累计发放工资10余万元;配股入股40余万元,累计分红7万余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未来,像薛强、宋朋杰、纪坤一样有担当的高素质农民还有许多,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在采访中,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带领好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向辉煌,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作出应有的贡献。“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做到“三个面向”、抓好“三个转变”、突出“三个健全”,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带头人培训、培训体系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发展路径拓展、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等五大工程,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高点起步、良好开局,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