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致富经纬 >

“陇上江南”橄榄绿,“舶来品”成了致富果

发布日期:2020-11-13 15:28|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本网编辑

  新华社兰州11月12日电(记者李杰、张新新)56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将油橄榄从异国他乡引进中国,并亲手种下第一株油橄榄树,架起东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桥梁。

  56年后,位于秦巴山区深处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陇南市,60多万亩油橄榄群山披绿,成为“中国油橄榄之乡”。油橄榄在这个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地方扎根壮大,不仅惠及当地44个乡镇的40多万名群众,成为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还让国产高品质橄榄油飘香国内外。

  立冬后,草木逐渐凋零,苍翠的油橄榄却在陇南市武都区桔柑镇贺家坪村傲然挺立。喜获丰收的村民潘让平,正在给树苗修剪、施肥。

  20世纪80年代,“舶来品”油橄榄在陇南掀起种植高潮。因境内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带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油橄榄主产区极为相似,这里成为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

  2002年,油橄榄来到贺家坪村。“枝条扦插育苗,叶子提取黄酮素,果子榨油,全身都是宝。”村党支部书记潘小林在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后,发现油橄榄前景好,便带动村民试种。

  64岁的贫困户潘让平便这样结缘油橄榄,试种一亩。试种前,潘让平还以传统小麦、玉米种植为主,“撒一斗,收一担”“还不够吃”。试种三年后,细长的枝条被青色的果子压弯,亩产600多公斤,产值3000多元,潘让平尝到甜头。

  从贺家坪村向对岸望去,一排排苍翠的油橄榄树次第铺开。“贺家坪村获得丰硕成果后,周边大园坝、桔柑等6个村都来取经。”潘小林说,油橄榄产业逐步在沟沟壑壑间兴起。

  在前往贺家坪村的崎岖道路旁,“脱贫致富,全靠产业”的标语格外显眼。油橄榄产业为陇南脱贫攻坚注入活力,目前40多万农民参与种植,全市油橄榄适生区户均年增收3920元,4万多贫困人口因此稳定脱贫。

  窗外群山环抱,窗里的祥宇公司技术人员赵良玫,将酒精溶剂缓缓倒入装着橄榄油的试剂瓶,开始检测特级初榨橄榄油理化指标酸度。“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对于品质保障格外重要。”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祥宇公司专注科研,尤其加大良种引进、繁育、驯化研究,才使得小小的油橄榄,蜕变成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茶、橄榄保健品、橄榄系列护肤品等多种产品。

  稳固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让大山深处的祥宇公司走向世界。2017年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甘肃祥宇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金奖。之后,陇南越来越多橄榄油屡获大奖,飘香国内外。

  祥宇公司成立于1997年,创始人刘元勇、李慧夫妇1984年放弃公职创办富民农场,随后在武都区汉王镇佛堂沟荒山荒坡上,种植几千亩油橄榄。

  然而2011年,油橄榄大丰收,刘元勇却因病去世了。“农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利益,品牌化、做大做强,才能更好惠及农户,不能半途而废。”刚从大学毕业的女儿刘玉红,毅然接手。

  从推行“订单农业”、建设生态产业园、油橄榄试验示范基地,到加大产品研发、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着手引领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祥宇公司的路走得清晰而坚定。“十颗果子一勺油,真材实料在里头”。陇南市油橄榄产业也在祥宇等企业努力下,发展起来。

  目前,陇南已有21家油橄榄加工企业,研发出80多种油橄榄系列产品,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祥宇”“田园”等品牌享誉国内外。

  国产高品质橄榄油得到国际认可,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邓煜既欣喜也存担忧:当前国内油橄榄企业仍存在规模小、运输等生产成本高、加工能力低等问题。“民族品牌发展仍在路上。”

  甘肃省林科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说,部分农户技术知识落后,很多不挂果或挂果率低品种影响增收。但对橄榄油市场发展而言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国内市场在区分橄榄油等级上没有技术标准,使得“劣币驱逐良币”。

  “仍需专业化分工来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前端产品开发及销售渠道建设来转化效益、树立品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说,油橄榄产业为陇南群众提供了稳定增收来源,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只有打造成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才能更好强产业、兴乡村,带动更多人发展。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