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镇故事 >

重庆秀山发现新志留纪鱼化石类型

发布日期:2022-03-05 10:35|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晓东

滨海涌洞鱼化石背面照片。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人民网重庆3月4日电 (陈琦、刘敏)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消息,近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重庆秀山发现全新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研究揭示了“滨海涌洞鱼”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建立重庆迄今首个“科”级古生物命名单位,命名了新的“属”和“种”名。

滨海涌洞鱼化石腹面照片。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世界远古鱼类新增一个高等级生物类型

  根据系统分类法,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位置越靠前,等级越高。新命名的“滨海涌洞鱼”是全新的“科”级生物,新研究成果在系统分类学上将其命名为涌洞鱼科、涌洞鱼属、滨海种。它也是重庆迄今出土所有古生物化石中首个“科”级生物,为世界远古鱼类新增了一个新的高等级生物类型。

滨海涌洞鱼化石照片。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化石发现者之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陈阳博士介绍,“滨海涌洞鱼”化石于2020年发现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距今约4.36亿年前的地层中,比重庆最早的有颌类鱼化石——“袖珍边城鱼”(距今约4.23亿年前)早一千多万年。从化石实物来看,滨海涌洞鱼的头部骨骼宽约1.5厘米,全身只有4至5厘米长,比成年人的大拇指还短一些。

滨海涌洞鱼头甲复原素描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滨海涌洞鱼”是一种盔甲鱼类,盔甲鱼是亚洲东部地区特有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主要生存于浅海和滨海环境。陈阳介绍,颔就是下巴,通俗地说,“滨海涌洞鱼”没有下巴,不能做咬合动作,无法主动捕食,只能以水流中的微生物为食。“滨海涌洞鱼”没有偶鳍,行动缓慢,很容易成为其他大鱼的食物,平时,它只能静静趴在水底,通过两只眼睛和头顶的中背孔来探测周围情况,用坚硬的头部外骨骼来抵御天敌。盔甲鱼类的研究对揭示诸多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历程,特别是脊椎动物颌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滨海涌洞鱼复原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精细划分提供新证据

  据了解,本次研究团队在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过程中,在一块岩石露头中发现了多达20余个的盔甲鱼头甲。根据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滨海涌洞鱼”属于真盔甲鱼类中,介于“中华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簇”两个重要形态类型之间的过渡位置,填补了二者间形态学鸿沟,使真盔甲鱼类形态演化脉络更为清晰。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介绍,志留纪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构造运动剧烈,地球环境强烈波动,形成了三套红色的地层,被称为“红层”。这些红层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全球性构造事件——加里东运动的地质记录。

盔甲鱼类系统分类示意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长期以来,由于这些红层中化石稀少,被地质学家称为“哑地层”,其地质时代也因而饱受争议。“滨海涌洞鱼”作为其中较原始的分子,在重庆海相红层中的发现,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