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三农天地 >

疫情汛情叠加之年,河蟹产业减量增效、换挡升级——“养名蟹”必走绿色之道

发布日期:2020-11-09 15:00|来源:农民日报|本网编辑

“养名蟹”必走绿色之道

种质评审组专家对参赛河蟹进行评审。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从业者投放蟹苗和养殖初期的饲养管理工作。6月-8月主汛期,部分河蟹主产区又受到超大洪水的袭击,对河蟹产业造成了进一步冲击。因此,全年的河蟹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尽管如此,在全体养蟹人的努力下,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坚持防洪抗灾与保草保蟹两促进、两巩固,加上后期的精心管理,河蟹产业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国河蟹的产量虽有下降,但养成规格普遍比去年更大、品质更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上海河蟹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成辉说。

10月27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四届蟹文化节暨2020“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举行,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百余家单位选送的2500只河蟹同台竞技,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奥斯卡奖”。

记者从现场获悉,本次大赛评选出的“蟹王”重达657.7克,“蟹后”重达426.1克,它们分别来自江西吉水县和进贤县。赛后,“蟹王”“蟹后”将被制成生物标本用于广大公众观赏。据介绍,本次大赛的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当前全国蟹源充足,蟹品优良,广大消费者可选择的机会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品蟹之年。”王成辉告诉记者,我国的河蟹产业经历了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发展阶段,如今已经开始迈入“养名蟹”的新发展阶段。

在养殖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河蟹优质种质应用、新模式和新技术实施、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养殖产量与质量协调发展,以及河蟹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如今,越来越多的蟹农走上了“科技养蟹、质量兴蟹、绿色强蟹、品牌促蟹”的新型发展之路,助推河蟹产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到提质导向。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响应环保要求,全国湖泊河蟹养殖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池塘养蟹成了河蟹产业最主要的支撑模式,稻田养蟹等也取得了较好发展。

“池塘养蟹在经历了约30年的发展后,已在全国建立多种河蟹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特别是近两年,全国各地积极实施河蟹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池塘绿色养殖蓬勃发展,养殖环境优美、养殖过程更清洁的河蟹绿色养殖方式在各地兴起,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与美味’提供了强大保障。”王成辉说。

河蟹大赛上,除了全国的养殖河蟹大比拼外,还同期举办河蟹产业论坛、河蟹文化趣味活动和蟹文化展。针对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消费升级趋势,主办方还举办了“蟹飞天下—电商浪潮下的河蟹产业发展”圆桌论坛,邀请来自大学、拼多多电商平台的专家学者和河蟹电商企业的负责人,向广大养蟹从业人员介绍河蟹电商销售案例,助推河蟹产业“借网横行”。此外,大赛期间还举办蟹壳绘画比赛和蟹文化展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的参赛企业达27家,约占全国的1/3,涵盖上海崇明、松江、宝山、浦东、青浦、金山等所有养蟹区。近年来,经过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全体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上海本土大闸蟹已从此前的“落后”“追赶”发展到“并跑”和“领跑”,上海河蟹产业已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上海本地蟹在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有着不俗的表现,逐渐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记者 韩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