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村信贷 >

小额信贷员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发布日期:2014-03-03 11:33|海南特区报|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

  省农信社小额信贷团队事迹

  本报讯 他们在银行工作,却极少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写字楼内,而是隐身乡间,每天风尘仆仆地奔波于田间地头;他们绝大多数是出身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却甘愿舍弃驻留繁华都市的“白领”梦想,一心扎根乡村,服务农民;他们不是村官,却在素昧平生的父老乡亲找上门时,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他们,就是省农信社541名小额信贷技术员。自组建以来,这支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小鹅”的团队,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为农民送贷上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至去年底,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3万余笔、总计130亿元,惠及农户51.8万户,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256元增加到2013年的8343元,深受各界好评。

  记者 刘泽飞 实习生 王浩 文/图

  小额信贷员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艰难破局 从不被农民相信到成为贴心“小鹅”

  涉及面广、单笔额度小、平均费用高、有效担保物缺乏、还款风险大……因为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多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不愿办、也很难办好小额贷款这项业务。但总有人承担起改革先锋的重任。2006年,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提出了“农民组织化是基础,农村金融是核心,农业科技是手段,农业市场是龙头,农业保险放心保)是保障”五位一体要求。2007年,按照这一要求,在“给穷人贷款,助穷人发展”的理念支持下,省农信社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开启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的是小额信贷技术员团队的心血。为了打破“谈小(小额贷款)色变”的魔咒,过去7年内,这支团队扎根农村、走村串户、服务农民,克服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008年初,郑诗程等6名年轻人与孟加拉国“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派来的专家一起到琼中,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官方性质的“格莱珉模式”小额贷款试点项目。“最难的不是农村条件艰苦、道路难行,而是农民根本不相信。”说起初到琼中的经历,郑诗程说,“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我们是骗子,是搞传销的,要报警。”

  一次次地家访,一遍遍地讲解,从拉家常到成为朋友,2个月后,琼中县长征镇什玛村的黄彩霞成为第一个只凭信用无需任何抵押担保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民。从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试点到琼中模式试点,省农信社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我省实际的“一小通”金融支农发展模式,也找到了一条尊重市场规律,能够培育农户的还款意识和诚信理念,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贷款风险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如今,小额信贷员已成了农民眼中最贴心的“小鹅”。

  1

  茁壮发展 自行车上成长起来的“农民银行家”

  为改变“谈小色变”的状况,省农信社首先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最终形成了小额信贷总部、市县小额信贷部、乡镇小额信贷服务站三级管理架构,使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可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按照新的制度、新的要求开展工作,这也是省农信社小额贷款最终成功的重要前提。

  机制建立了,如何组建队伍,又成了摆在省农信社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确保队伍的纯洁性和良好作风,省农信社决定另起炉灶,针对小额信贷业务打造一支全新的队伍—“小额信贷技术员”。根据当初的设想,这是一支驻扎乡镇、服务农村,专职小额贷款的“专业专心专职专管专责专利”小额信贷队伍。事实证明,这些通过公开招聘、80%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没有让省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失望。多年来,他们一直坚守着“不抽农民一支烟,不喝农民一口水,不拿农民一分钱”的行为准则,每天骑着自行车,穿着统一的服装,深入农户,成了优秀的“农民银行家”。

  在农村,几乎所有的农户给予小额信贷技术员充分的肯定和信任。省委组织部也把选派大学生村官与培养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有机结合,共选派128名优秀小额信贷技术员挂任农村“两委”副职,选派16名优秀小额信贷技术员挂任乡(镇)副乡(镇)长,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评价道:“海南探索的"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模式,其重要意义不在于现在解决了多少农民贷款,而在于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突围的可能性,也为培养亲民爱民的干部探索出有效途径。”

  2

  收获好评 我省成全国小额信贷发展最好地区

  6年以来,省农信社不断创新“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3万多笔,金额130亿元,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经济,惠及农户51.8万户。我省已成为全国小额信贷方面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地区。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先后两次来海南调研小额信贷发展情况,并称“看到了中国"草根金融"地平线上的一道曙光”;2010年3月,时任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指出,“海南省农信社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通过特别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特别明显的成效,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省农信社理事长吴伟雄说,农信社成立之初,就有一位资深农村金融专家提醒他:全国这么多金融机构,没有一家把小额信贷做得好的,小心陷进去后把你自己的前途也毁了。而今,小额信贷不仅发展得如火如荼,还带动了农信社基层社积极营销优质客户存款和贷款,使各项业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赢得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去年,小额信贷实现盈利近185万元。目前,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856亿元,贷款余额565亿元,是全省银行业中,营业网点设置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大的金融企业。

  在吴伟雄看来,省农信社之所以能打破小额贷款的魔咒,既有赖于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通过开展“清欠风暴”,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在全国率先确定把“农民小额贷款政府贴息”作为省政府战略;通过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为农信社注入5000亩土地资产的问题,为农信社兑付央行票据铺平了道路;出台专门政策,要求录取公务员、培养基层干部,要优先从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中选拔等。

  3

  展望未来 省农信社拟出台政策方便农民贷款

  曾经多项指标全国倒数第一的省农信社,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大家的心中,农信社就是农民的银行,无论是贷款还是存钱,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农信社”。当年,很多不看好海南小额信贷发展的人,现在不禁为其改革的魄力和战略发展眼光所折服。"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与其说是摸索出一种方法技巧,不如说是倡导了一种精神,宣扬了一种理念,宏扬了一种文化。”吴伟雄说。

  小额贷款受到各界的肯定,但省农信社继续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勇担服务农民增收的社会责任。“省农信社成立之初,就定位为海南的支农主力军,这个宗旨一定要一以贯之。”省农信联社副主任陈奎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发展中,省农信社小额信贷管理者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做小额贷款服务农民支持农村,既是省委省政府交给他们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农信社的本职工作、根本使命。

  陈奎明介绍,针对客户反映的贷款额度过小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省农信联社已对农户小额贷款额度进行了多项调整,从原来的最高2万元调整到10万元。下一步,他们拟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农民贷款一次可以签订10年以上合同,上次没有违约,下次贷款不用再审批,也不用再签合同,直接在柜台签借据即可贷款,真正实现农民贷款当天申请,当天审查,当天放贷的“三当”银行目标,切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将继续扛起支农主力军的旗帜,用实实在在的努力与事实证明,在海南,,农村金融大有可为,农村更是大有可为。”陈奎明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