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4-19 14:09|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李琴
“在稻田里养泥鳅、甲鱼,不施肥、零用药,既提高了产品品质又获得了丰厚收益,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4月9日,站在村里的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田边,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党总支书记贾涛说。
近年来,荣国村干部群众顺应生态循环和绿色发展趋势,在从传统农耕种植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路上,结合技术优势大胆尝试,大力实施“稻+”产业,推广实施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荣国村花英生态种植养殖家庭农场里,几位农民正在稻田沟里清理淤泥、拓宽沟道,为下一茬种植养殖进水和排水作准备。这个家庭农场是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和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农场负责人李小华告诉记者,由于经验不足,遇到洪水暴发倒灌翻塘,泥鳅“全军覆没”。防鸟网一破损,朱鹮、白鹤等鸟类就钻进泥塘,一只鸟一天就能吃掉1.5公斤泥鳅。且刚开始从湖北购买的泥鳅种苗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不高。
随着全镇养殖规模扩大,泥鳅种苗需求量变大,村里的一些能人就琢磨自己繁育种苗。他们邀请渔业专家上门指导,利用掌握的技术经验,繁育出了更适应当地水温、水质的种苗,再加上防洪防鸟措施的加强,泥鳅成活率明显提高。
“养殖业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让效益最大化。”贾涛和村委会干部深知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荣国村一直有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传统,很多农户都有渔业生产、经营水产的经验,稻田里面养殖的水产也是五花八门。经过村委会和专家的细致研究和综合考量,村里确定统一养殖技术成熟、收益较高的泥鳅和甲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贾涛说,稻田综合种植养殖模式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大家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荣国村以田为布,用稻作画,泥鳅、甲鱼游弋其间,把原来普通的水田改造成了“鱼鲜米香”的宝地。荣国村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稻米和水产品,凭借绿色生态、品质过硬的优势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现了稳粮增效、稻渔双赢。
“村里发展稻田综合种植养殖后,我们家在2019年顺利脱贫,现在一年收入3万多元。”荣国村村民祝庆华高兴地说。
据了解,荣国村目前共流转1100亩稻田,其中900亩采用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模式,亩均产值1.1万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措施,采用“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荣国村一边搞稻田种植养殖,一边做苗种繁育,产业得以迅速发展。通过吸纳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荣国村稻渔综合种植养殖项目先后带动450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让大家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红利。(记者 李宛嵘 通讯员 何祥斌)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