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村经济 >

四川泸州古蔺:废土变肥土 “包袱”变财富

发布日期:2017-08-05 15:23|四川在线|中国乡镇网

  近日,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二组年过七旬的村民罗明宗谈起当地“土改”的事,激动不已。
  罗明宗口中的“土改”,就是农村工矿污染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是落户在当地的全省首个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土地:从寸草不生到庄稼丰收
        上世纪50年代,地方国营企业“古蔺石屏磺厂”开始用土法炼硫磺,至2004年停产改制,近60年排放的磺渣堆积量达1300万立方米左右,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往事历历在目。“磺渣堆上寸草不生!”据罗明宗回忆,废渣堆积之处土地荒芜、山岭光秃,就连在废渣堆旁边的土地上种植庄稼,长出来也非常矮小,结的果实又小又少。如果是种玉米的话,亩产只有两三百斤。
  如今,在当年废渣堆积的土地之上,通过土壤治理与修复,已经长满了一米多高的玉米杆,走近一看,玉米粒还十分饱满。罗明宗说“‘土改’后,现在庄稼100%能生长,种的玉米还大个,亩产可达600斤左右,种植户的收入相比以前提高了80%。”
  扎山村的变化,得益于2011年9月在这里启动的全省首个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该项目工程总投资430万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植物修复等多种工艺在该村60多亩受磺渣影响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2014年1月,工程正式完工。当年6月,这片荒芜了近60年的土地,又迎来了第一批庄稼。据古蔺县环保局生态股股长张浩介绍,从农产品检测的结果上来看,农产品的质量合格,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土”,终于成功修复,重新焕发生机。
  古蔺县石屏镇镇长胡刚介绍,如今,农民已经在修复的土地上种植了经果林和粮食作物,亩均收入也达到了3000元以上,污染修复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群众:从争救济到争“土改”
  “村长,我家的1亩地今年纳入改造没有?”“村长,我家的2亩地要规划进今年的改造范围哟……”现在,在石屏镇扎山村,村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进行“土改”治理成了一道新景象。
  扎山村支书陈守国是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的见证者和实施者之一,他因此还“得罪”了几个土地没有被规划的村民。他说,以前群众争低保、争补助、争救济,现在是争着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改造”。农民从前因为土地污染致贫,如今希望改善环境的愿望非常强烈,巴不得从好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回报,依靠绿水青山脱贫致富。
  据了解,石屏镇扎山村的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效益。60余亩土地从“废土”变“肥土”,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昔日土地甩掉污染包袱,提高了群众参与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让农民有了增收的“钱袋子”,又让老百姓有了安全的“菜篮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村民通过种植经果林、绿色蔬菜,亩均收入增加,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扶贫开发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石屏镇扎山村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还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据悉,古蔺县将在三年内逐步对石屏镇炼磺区1000余亩受炼磺影响土地进行修复,让更多的农民丰收受益。
        四川在线泸州消息(朱茂 马元宏 余其松)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