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致富经纬 >

金华穆坞村:枇杷树上的致富经

发布日期:2020-11-23 14:48|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叶冬梅

  上世纪80年代,穆坞村是金华兰溪市远近闻名的番薯村,全村最大的产业就是种番薯。500斤番薯磨100斤粉,最多一年,村里光番薯粉就产了70万斤。

  这个被群山环绕、道路险阻的小村庄,一直是贫穷和劳苦的代名词。“若要苦,到穆坞”是当时兰溪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

  “老百姓太苦了,农业要转型。为什么不把黄岩引进来的那一万株枇杷苗种在穆坞?”这是当时的建设乡党委书记童长清去穆坞村调研回来后的迫切想法。作为当时兰溪农技推广项目,困扰穆坞村多年、一直不被看好的那8000多亩山地,恰恰成了独特优势。穆坞枇杷的种植历史,就此拉开大幕。

  当一万株枇杷苗运到穆坞村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种还是不种?大家犹豫不决。

  干部们激情满满,老百姓却反响平平。为了起到带头作用,村集体一口气认领5000株。其余分摊到农户,两角钱一株,村里补助1角。当时,穆坞有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队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整整一个月,5000株枇杷苗总算分出去。

  1990年,穆坞枇杷迎来第一次丰收。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一时间,漫山遍野的人群守在自家的枇杷树下,享受片刻的喜悦。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枇杷怎么卖?卖给谁?

  最早施以援手的,是当时的女埠供销社。当穆坞枇杷“横空出世”后,女埠供销社决定作为中间商大批量收购,但是销路一直打不开,仅仅合作一年时间,“供销社”模式就不了了之。

  没有路,怎么办?穆坞人决定走出大山踩出一条路。1991年前后,穆坞村的村民,开始手提肩挑,去兰溪城里卖枇杷。“没什么固定市场,哪里人多往哪里挤。”这是山里人最淳朴的生意经。成百上千的穆坞人就是凭借这样的顽强毅力,起早贪黑地打开了属于他们的市场。

  1992年,为壮大枇杷产业的发展,在镇里牵头下,一条直通穆坞的通村公路很快建成。穆坞人开始坐着拖拉机往外卖枇杷,而穆坞人和穆坞枇杷的口碑,也让顾客接踵而至。1997年前后,穆坞村的枇杷马路市场初见雏形。村民们可以把枇杷放在自家门口,等着客人上门来收,这完全颠覆了穆坞枇杷的销售模式。

  与此同时,穆坞枇杷原先粗放型的种植方式也在发生改变。通过农技部门的指导,越来越多的枇杷品种被引进来,更优的种植技术也随之而来。村民们学会如何更好地栽培枇杷树,学会如何把红枇杷嫁接成白枇杷,穆坞枇杷还注册了“穆坞”牌商标,花心思设计包装,走起品牌化路线。

  如今,穆坞枇杷从最初的几角钱一斤,提升至二三十元乃至40元一斤。销往兰溪市外的比例达采摘量的50%。

来源:金华新闻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