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致富经纬 >

岭脚村的“沧海桑田”——海南农民种桑养蚕脱贫记

发布日期:2016-12-16 18:57|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乡镇网

种桑养蚕曾经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在海南许多地方又华丽蜕变,成为新的致富产业,琼中岭脚村就是成功试点之一。小康路上—海南广电全媒体脱贫攻坚调研行,就来到了琼中岭脚村。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脚村,位处中部山区、交通不便,这里的村民世代耕种务农,经济来源单一。2007年以前,陈世锦还是村里的贫困户,祖辈留下的3.5亩水田是家里唯一的财产,一家6口人的生计全靠它了。

当年,家里的3个孩子,算下来光学费就得几万块钱,可是仅依靠种田、割胶,家庭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千元,根本不够,怎么办呢?陈世锦心急如焚,他和妻子把周边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最后还凑不到2万块钱,缺口还很大。

最终在全村人的帮助下,学费算是凑齐了。但是,欠债要还,孩子读大学时还得持续支出,平常的生活也要维持,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重担压肩,困难该如何化解呢?陈世锦和妻子商量,必须另寻赚钱的门路,否则生活难以为继。此时,湾岭镇正在推广种桑养蚕的产业,政府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如果养好了,年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元,陈世锦得知消息后,眼睛一亮,赶忙跑到镇政府咨询。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通过申请拿到了2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这些钱帮了他的大忙。不仅种桑养蚕的种苗和肥料有了,还缓解了孩子们学费的压力。可是,刚开始接触养蚕他既没技术也没经验,仅凭培训课上学来的粗浅知识,就开始盲目单干,很快就碰壁了。

钱没赚着,就亏本了一半,为此还搭进去半年的时间,开局不利带给陈世锦的不只是失落,还有村民们的非议。

陈世锦也想过打退堂鼓,改种槟榔树或者橡胶树,但是种植的收益不高、收获期太长,经济来源维持不了。怎么办呢?思前想后,陈世锦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干下去,他争取到家人的支持,决定重头再来。镇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对他全程指导。

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二批蚕茧顺利出售,陈世锦赚到了1200多元,扭亏转赢让陈世锦重新树立了的信心。随后他继续扩大养蚕规模,收入越来越稳定,不到三年,陈世锦不仅把欠下的债务还清了,还给家里盖了新房。陈世锦一家的脱贫经历也让村里其他贫困户看到了希望。2008年,在陈世锦的影响下,岭脚村成立了养蚕合作社,政府低息贷款、免费蚕房、包收购,桑蚕养殖业渐具规模,就在去年,岭脚村16户贫困户全都加入了种养合作社。

清晨,天刚蒙蒙亮,67岁的陈太良一大早就开始整理蚕房,因为今天是企业过来收购蚕茧的日子,这已经是他今年卖的第四批蚕茧了。

收蚕、入箱、装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忙活完了。满载蚕茧的摩托车穿行在村间小路,陈太良稳坐后车厢,那是他的“宝箱”。

来到收购站,一箱箱蚕茧被统一分装,抽检烘干定品级。这才是养殖户门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在几分钟后,就知道辛苦了几个月的成果,能带来多少效益。

目前,湾岭镇岭脚村90%的农户养蚕,300多亩坡地、田地都种上了桑树。陈世锦不仅自己种桑养蚕,还兼职质监站技术员。他替陈太良算了一笔账,种两亩的桑叶,每年收获4茬,能养4批蚕茧,收获期20年以上。在收购价格稳定的情况下,一年下来,收入能超过万元,这可比种水稻翻了近10倍。

记者手记:一米多高的小桑树不仅让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让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今日的“富美乡村”。岭脚村通过发展种桑养蚕,经济发展了,今年村里又开始整治村容村貌,在桑叶地上,修起了栈道和凉亭。村里大多数村民通过建房补贴,按规划盖起了新房。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桃花源”。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