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武创办“小书包爱心课堂”并义务担任老师。刘荣荣摄
午后的阳光洒进病房。
门开了,吐尔逊·热依木探进头来:“这是我从树上采的胡杨液,对您身体有好处。”这位村民来自尉犁县兴平乡统其克村,赶了两个多小时的路,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医院,捎来一瓶胡杨液。
同村的哈斯木·吐尔逊随后也到了。
“我是小病,别惦记,东西不能收。”说话间,又有一个大包被“丢”在门口:核桃、巴旦木、哈密瓜……
10月下旬,正是当地棉花采摘的农忙时节。撂下农活的维吾尔族老乡,一拨拨赶来,看望这位住院病人。尉犁县委副书记。但老乡们更愿意亲切地称呼他的维吾尔族名字:萨力肯江。
把话说出来
2016年,周爱武被任命为衡水承德援疆前指指挥长,对口援助尉犁县。
周爱武性格温和,但“有骨头、有闯劲”。
空气干燥,夜里流鼻血;水土不服,头发脱落……来新疆前,尉犁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周爱武摸得一清二楚。身体上的这些“小反应”,他有充分准备。
但另一盆冷水让周爱武措手不及。
刚到尉犁没几天,周爱武跟着县里的考察团去塔里木乡开观摩会。因为在一个村看养花大棚时间长了些,他没能跟上考察团,落了单。
身边没翻译,周爱武只能自己向老乡问路。老乡问了一个又一个,就是碰不到会说汉语的。
“有话说不出,急啊!”周爱武连说带比,老乡连指带说。急出一身汗,老乡只得把周爱武带到村委会求援。
“不会维吾尔语,就像没了耳朵和嘴巴,怎么与群众交流?怎么能开展好援疆工作?”周爱武觉得,维吾尔语必须学,必须往好里学,“我得把话说出来,不能耽误干事。”
“亚克西!”当时43岁的周爱武重新开始“学说话”。
学习新语言是“长跑”,但周爱武等不及,他拿出了“冲刺”的劲儿。宿舍里床头柜、电脑桌、洗手间,摆满维吾尔语的各类书籍;用废纸打印几千个单词装进口袋,随时学习;马路边的清洁工、商店里的售货员、单位门岗值班员都是他请教的对象……
宁可少吃少睡,周爱武每天都要保证5小时的高强度学习。3000多个维吾尔语单词,就这么印在了周爱武的脑袋里。不仅如此,他还自学完成了新疆大学基础维吾尔语和大众维吾尔语课程。
说“自家话”,拉近了周爱武与维吾尔族乡亲们的距离。
萨力肯江——这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乡给周爱武起的名字,意思是“清凉”。
“你好,我是萨力肯江。”自此,周爱武有了标志性的开场白。
把事干出来
11月5日一早,记者随周爱武一同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喀尔曲尕,距县城120公里,是尉犁县最偏远的乡,也是周爱武对口帮扶的“包联乡”。
汽车穿过茫茫戈壁和一排排胡杨林,一个多小时后,喀尔曲尕到了。正值周末,街上人来人往。见到周爱武,祖热木·尤努斯连忙从裁缝店柜台后探身出来打招呼。
“生意怎么样?”周爱武走上前问。
“多亏你指点,生意挺好。”裁缝店主祖热木·尤努斯说。
2014年,周爱武来这里入户走访。当时,祖热木·尤努斯一家6口挤在狭小的土坯房里,靠种棉花的微薄收入度日。迫于生计,她想让孩子退学。
土坯房里,周爱武和祖热木·尤努斯细细地聊。“你会做衣服?这不是抱着饭碗找饭吃嘛。”
当时喀尔曲尕整条街,没有一家裁缝店。为找到适合开店的临街商铺,周爱武四处张罗,又说服乡里给祖热木·尤努斯免了一年房租。
裁缝店开起来了,靠着热情服务和精湛手艺,生意越来越好。今年初,祖热木·尤努斯把商铺买了下来,还带了20多个徒弟。现在,祖热木·尤努斯月收入达到5000多元。
在尉犁工作期间,周爱武每周都要来到喀尔曲尕,每次在老乡家一住就是两三天。“援疆,就是要为这里的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周爱武琢磨最多的,是怎么帮着老乡转变发展观念,把事干出来。
人都说,喀尔曲尕没资源。但周爱武偏不信这个邪。他盯上了窗外那抹鲜亮的金黄色。
那是尉犁县面积最大的一片胡杨林。老乡们没人觉得这片祖祖辈辈都长在那里的林子有啥稀奇。
通透蔚蓝的天空,傲然挺立的胡杨——周爱武觉着,这如画的美景,就是喀尔曲尕的资源。
周爱武找到喀尔曲尕村的老支书买买提·玉山一起合计:办个农家乐式的风情园如何?
申请优惠政策,谋划场所建设,拉着买买提·玉山去库尔勒学习取经。2015年初,在周爱武一手操办下,“老支书风情园”开业了:包间里铺着地毯,厨房里烤羊肉阵阵飘香,宽敞的停车场,干净的厕所……风情园一开业就火了。
“10月份生意好,收入1万多。”听说周爱武来了,买买提·玉山急匆匆赶来,摩托车还没停稳就跳了下来,一把揽住他的肩膀。
金灿灿的胡杨林真的“生”出了金子。现在的喀尔曲尕,成规模的风情园已有4家,简易些的有10多家。
在尉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处处可寻:2000户农牧民从低矮的土房搬进了红砖砌成的新房;喀尔曲尕乡村村建起卫生室,乡亲们在家门口可以看上病;引进河北企业,打造纺纱产业……
周爱武宿舍里有张他刚到尉犁时的照片——白衬衣、黑西裤,皮肤白皙、身材微胖。如今,那身打扮没变,但脸黑了,人瘦了。
“尉犁风沙大,周书记一年到头下村子。”尉犁县委办司机公衍刚说,不住脚的周书记,皮鞋底子磨损很快,“现在穿的这双已经修了4次。”
把心留下来
从喀尔曲尕回来,周爱武又带上记者,去买合木提·达吾提家“走亲戚”。
65岁的买合木提·达吾提和周爱武同住一个小区,夫妇俩相依为命,生活困难。
“我妻子瘫痪20多年了,我这兄弟有空就来给我帮忙。他给我妻子办了大病保险,还联系河北医疗专家为我治疗胆结石。”买合木提·达吾提口中的“兄弟”就是周爱武。
今年6月,买合木提·达吾提的妻子身体不舒服,周爱武就把专家请到家里诊治,还代付了700多元的药费。买合木提·达吾提指着桌上的热水壶、身上的新夹克,还有满桌的药,又指指周爱武,高高竖起大拇指,“都是我兄弟帮忙置办的。”
买合木提·达吾提夫妇没有孩子,每逢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要节日,周爱武总是登门和夫妻俩一起过节。
周爱武在日记里写道:来到新疆才知道,一旦你把生命的一部分交给远方,那么你便不知不觉地吸收了那里的营养,融入了那片土地。
在尉犁县,周爱武结下了80多个“亲戚”。尉犁“亲戚”顾得多了,老家亲戚难免照顾不周:岳父三下病危通知,也没能唤回援疆的女婿。父母妻儿,难事烦事,也只能电话里粗粗交代。
老家亲戚见周爱武难,尉犁“亲戚”见周爱武易。家门随便进,电话随时打,谈心随时来……维吾尔族群众说,周爱武这个“大领导”和老百姓之间,“连一扇门的距离也没有”。
周爱武工资不多,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创办“小书包爱心课堂”并义务担任老师,孩子们学习进步,他奖励图书、文具;统其克村的锅炉工想搞养殖致富,他出钱修羊圈;年迈的“亲戚”生病,探望时总要留下些营养费……周爱武一千多元的补贴,月月不剩。
一次返回内地探亲前,刚出单位楼门,周爱武就被一位老乡喊住。这位老乡一路小跑,喘着粗气,把怀里揣着的一个布口袋塞给周爱武。“一大早新打的馕。按咱家规矩,出门在外,得带上家里的馕。”
46岁的周爱武,掉下泪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