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医疗卫生 >

成都造“机器医生”上岗显身手

发布日期:2023-08-17 09:19|发布:中乡网|

坐站(行走)康复机器人为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康复训练

医生通过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就能看清身体内部神经

  穿上“机械套装”,即便是偏瘫患者,也能站立起来康复训练;“机器医生”参与辅助,穿刺手术一针到位,准确率可达95%以上;坐在“机器中医”面前,患者只需要伸伸舌头,就能接受远程舌苔诊疗……

  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办,世界各地的科幻迷将会集成都,共享文化盛宴。当科幻走进现实时,智能机器人无疑是先驱之一,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机器医生”“机器护士”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诊室、病房、手术室,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

  最近,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携旗下“机器医生”团,正式亮相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文化中心,记者昨日进行了实地探访。在这里,成都造的医疗机器人各显身手,检查、诊断、治疗、康复……每个环节都彰显了高科技和智能化,让参观者零距离地感受智慧医疗的便捷与神奇。

  贴心

  机器人当“康复师”

  能帮偏瘫患者站起来

  5米多高的3D柱状屏幕上,数字人体模型交替显示着肌肉、神经、骨骼,旁边还有各种扫描信息、生理参数,一眼看上去科技感拉满……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文化中心,医疗机器人展区最吸引人眼球,以3D柱状屏幕为中心,圆形的展区内,“机器医生”们各就各位、各展所长。

  和患者“贴”得最近的,是国内首创的LightCare P1坐站(行走)康复机器人,它的任务是为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患者只需坐在其中,按动遥控器,机器人就会自动抬高座位,把患者慢慢“扶”起来,然后配合扶手、护带,让患者站立起来。随后,在机器人的支撑和引导下,患者可缓慢行走,进行康复训练。“它能智能感知患者意图,无论是坐—站转移还是站立训练,它都能很好地配合患者。在它帮助下,偏瘫患者也能站起来。”控制工程师梁俊逸说。

  还有专门为卒中、脑外伤及手部功能障碍患者量身打造的云物联手部康复机器人。患者只需要像戴手套一样把它戴在手上,然后与手机APP连接,系统就会采集到用户的运动量数据,并帮助患者制定最佳训练方案,协助患者完成抓、握、提等各种手部动作,对腕关节、手指进行康复训练。

  精准

  可视化导航系统

  有效提高手术精度

  除了“扶得稳”之外,“找得准”是“机器医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比如国内首创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定位病灶,实现一针穿刺到位。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记者也体验了在模型上进行穿刺,一针下去,显示器上清楚显示针头位置,距离病灶还有多远,虽不是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准辅助。

  同样精准的还有全球首创的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医生在它的辅助下,只需要戴上专业眼镜,就能清楚地看到周围神经,从而极大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精度。据介绍,在这位“机器医生”的辅助下,手术时长可以缩短一半以上。而且,原创高仿真图像重建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手术中对医生的辐射减少80%以上。

  另外,中医智能舌诊仪则能应用于中医远程诊疗,通过采集大样本舌像等,建立消化系统疾病的舌象诊断临床大数据采集平台,可以运用于中医优势病种的早期辅助诊断。

  高效

  3D打印用于急诊

  30分钟内精准打印固定支具

  高效、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也是“机器医生”的一大亮点。在展区内,全球首创、长得像冰箱的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就是代表之一。

  这套设备对传统的3D打印进行了全面升级,它能精确高速打印固定支具,代替传统骨折后的石膏固定。“患者受伤后经1—2分钟,实时扫描后台数据并推送到打印机,20—30分钟即可精准打印出固定支具,效率是传统3D打印技术的20倍以上。”该项目负责人吴文韬说,这套设备的使用,把3D打印应用到了急诊领域,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迅速高效处理患处,患者佩戴轻薄舒适易取戴。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还采用淀粉基材料作为原材料,这是一种生物降解性材料,由淀粉材料制成,包括玉米淀粉、米粉等,可以制成坚固的、有机的3D打印模型。

  据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研究员李康介绍,目前研究院已经落地近10个项目,有效弥补了国内在胸腔穿刺手术、关节手术、脊柱手术、康复科以及放射检验科机器人产品上的空白,“之所以要把医疗和机器人相结合,目的是要把顶级医院优秀医生的经验,转化成机器人产品,同时将经验复制到县域机构,让县域医疗机构也有和顶级医院一样的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