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镇论坛 >

“特病单议”,善行者方可究其难

发布日期:2024-08-26 10:27|发布:中乡网|

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新的惠民政策总是充满期待。这样的朴素愿望,既符合基本的人性诉求,也符合政策制定的目的。在目的和结果之间,往往隔着一段距离,惠民政策的红利兑现,需要贯彻政策者善于探究新规落地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善行者出发得越早,越能及早享受到政策新规的红利。

  符合特病单议申诉条件的病例类型较多。医院更倾向于给ICU病人、给超额更大的病例,予以特病单议申报,这样医院挽回亏损的空间更大。北方某医院医保科科长坦言,对于不同科室的特病单议申报情况,实难做到“一视同仁”。 (第一财经8月23日报道)

  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话题,一旦被媒体揭示出来,自然是网络舆论场公共讨论的话题。

  在网络讨论中,在讨论有了“特病单议”,为何医院仍不敢收治复杂病人这个新难题时,在大多数网友看来,遇到一个这样的患者,医生“还要写一大堆申请材料,医保还未必批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他们希望别“让医生把精力耗在算账上”。当然,也有网友觉得如果“医生怕担责任,怕惹麻烦,这是最大的悲哀”。

  一项新的医改新规要从理念变成实践,在实施的初期阶段,作为“第二自然”的理念与医疗实践这个“第一自然”不会直接“无缝对接”,相反,需要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以及医生职业群体共同探索两个“自然”之间的衔接之策。

  面对“特病单议”医疗实践中新问题,所有与这项新规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应做实践方面的“善行者”,能够善于反思问题,深化医改需要积极寻找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从网络舆论的反应看,网友们把目光主要聚焦在医生群体的苦衷。其实,医生的苦衷只是问题的表象。要让“特病单议”的医改理念实现效果的最大化,恐怕要对“特病单议”红利的供给侧进行探索,找到阻碍医生践行新医改理念的症结所在。

  医者向善,相信每一个选择以医疗卫生为业的人,都天然的怜悯自己的病人,不忍心看到他们因此受累遭罪,希望自己的患者早日痊愈。正是这样的道德意向,让医生职业群体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对象之一。

  医生不是不知道“特病单议”医改新规对患者的益处,他们为复杂病人申请“特病单议”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在于这样的政策红利暂时在医院内部还属于“稀缺资源”。假如医疗机构的“特病单议”指标充裕,相信每个医者都不会不替自己的病人着想。要让医生敢为复杂病人谋福利,医疗机构这方面的指标应该大体够用。

  要增加医生为复杂病人申请“特病单议”的积极性,需要医保部门加大对“特病单议”指标的供应规模。当“特病单议”的“蛋糕”与医疗实践的实际需求大抵持平,相信医生就不至于担心填写一堆表格到头来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所有的改革都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医疗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当代社会,人类疾病的种类和疾病治疗的难度并没因为科技进步呈现下降趋势。面对新的疾病,国家投入的财力物力在增加,医疗供给侧的“蛋糕”整体上在增长。一个时期国家用于医疗卫生的经费额度受限,所有的医改措施实际上都涉及医疗资源的再分配。

  “特病单议”惠及的群体是身患复杂疾病的患者,治疗复杂疾病的费用高昂,“特病单议”政策的理念设计,就是让复杂病人享受到医保政策红利。这样的理念很好,在分配给医疗机构的“特病单议”指标有限时,医疗机构内部的指标使用,必然涉及医疗机构的切身利益。正如网友所说,“特病单议虽好,但医院也得吃饭,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啊。”

  医疗机构要探索在资源有限时如何科学分配“特病单议”指标的途径,涉及医改政策落地的创造性应用问题,既不损害机构利益,又兼顾复杂病人的利益,利益平衡方面的实践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特病单议”要实现实践效果的最大化,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医生职业群体愿意帮自己的复杂病人开具申请单。在网络平台的跟帖讨论中,理解医生苦衷的声音居多。的确,如果申请“特病单议”的流程不复杂,成功的概率大,哪个医生不愿意行“赠人玫瑰”之事呢?

  要让医生“手留余香”,未必是增加医生的时间成本,恐怕是打造“特病单议”的申请流程,通过探索院内的专业分工,简化申报流程,或者新增申请此类手续的工位,让医生多干治病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把他们“卷”进填写表格的链条上。如果申报的流程复杂,医生的时间成本太大,客观需要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探索申报流程的简化之策,不要等着大夫替病人写申请材料。

  “特病单议”来了,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和医生要关心这项医改新规的实践应用,善于探索新规惠民的有效办法,当复杂病人群体真正感受到医改新规的温暖之时,新规和实践的“温差”也就消失了。来源:红网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