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3-26 15:42|大河网 |
老人躺在病床上仍对修路念念不忘。
温家沟西侧的这条土路,朱有连修整了好几回。
修这段路,可费了不少劲儿。
山城区石林镇朱家沟村有一位老人,他自54岁开始,坚持为本村及周边村庄义务修路,至今已有30年了,他修的路加起来有4000多米长,而且每段路都修整过好几回。
他就是朱有连,朱家沟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大都认识他,大家经常见他扛着锄头、铁锨走在小路上,看到哪里不平就停下来忙活一阵子,路边有伸出的树杈、荆棘,他也会顺手砍掉。
3月24日,记者来到朱家沟村,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推开村北一扇破旧不堪的柴门,来到朱有连家。意外的是,朱有连老人受伤了,他只能躺在床上,但对修路仍念念不忘。30年义务修路4000多米记者眼前这间小屋阴暗潮湿,不足20平方米,屋里有两张木床、一张老式木桌和一口灶台,仅剩一条狭窄的小道可以通行。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困苦的老人,义务修路30年。
现在村里不少路面成了柏油路,可以前都是土路,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尤其是过车之后,路面上大沟小壑的,村民出行甚是困难。
那时,朱有连就萌生了义务为大家修路的念头。“但年轻的时候得种庄稼养家糊口,后来又忙孩子们的事情,一直没有时间,到54岁才彻底闲了下来,我就开始修路了。”朱有连说。
30年来,朱有连不仅义务在本村修路,还免费为周边的温家沟、胡家沟等村修路,前后加起来修了4000多米。
“哪儿的路不好走,他就去哪儿修,根本不管自己走不走。”朱有连的女儿朱秋芳这么说。
温家沟村民温林水说,温家沟村西有一条1500多米长的土路,是村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也是该村通往西南几个村庄最近的通道。但因为地势较低,一下雨路面就会被淹,加上车辆碾轧,路面受损特别严重,原本一米宽的小路越来越窄。村民们去西南边的村庄只能多走好几里路绕到村北,非常不方便。
朱有连主动把这条路整修了好几回,路才变得平坦起来,并逐渐拓宽至两米。“没人给他钱,他也不是俺村的人,却坚持给俺村修路,我们都很感动。”温林水说。
另外,从朱家沟到胡家沟有条2000多米长的土路,是两村之间最近的通道,曾经也被毁坏殆尽,在朱有连的维护下,路况才逐渐好转。每年有200多天用在修路上“修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因为都是土路,这次修好了,一下雨就又不行了。”温林水告诉记者,“所以说,30年来,这4000多米长的路,朱有连修整了无数次。”
30年来,朱有连只要有空就去修路,他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用在修路上。
土路经常被雨水冲毁,朱有连就想着把路面硬化了,但苦于没有钱,他就到附近的山上找石头,用石头打地基,在上面铺一层土踩实。
“路太远了,大块的石头我又搬不动,我就用大儿子家的马车,用家伙什儿一点一点把石头滚到马车上,然后拉回来修路用。”朱有连说,尤其是朱家沟至胡家沟的那段路,他还专门修了两个涵洞,用的石头块儿大,真是费了不少劲儿。
让朱有连放心不下的是,不少路的两边是山坡,一下雨,山坡上的土就会被雨水冲到路面上。“所以下一次雨,我就得去修整一回。要是我有钱了,就把它们加固一下,这样即便将来我修不动了,也不用担心路面会被冲坏。”朱有连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朱有连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不少村民跟记者说,除了修路,朱有连还做过很多好事,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平时,有过路人累了渴了,他都招呼人家到家里喝碗水歇歇,要是天晚了,还会留人家吃饭住宿。”朱有连的邻居常保琴说。
朱家沟村北有口5米深的水井,以前是全村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2012年秋,水井的水位下降了,需要挖深,可大家都不愿意下井,80多岁的朱有连主动下井,在里面挖了一整天的淤泥。
后来,村里建了水库,需要有人每隔三天放一次水,这活儿一直由朱有连干着。80多岁的人,不管严寒酷暑,每隔三天,他都会准时放水。
朱有连这次受伤也是因为“好管闲事”,3月初的一天,他骑着电动车出去修路,途中碰见一位腿脚不灵便的老太太,他主动把那位老太太送到目的地,回来的路上不慎摔到沟里,造成腰、背骨折。
听说朱有连受伤了,村里很多人争着去医院看望。“俺老哥哥一辈子心善,我们都希望他早点儿好起来。”常保琴说起朱有连受伤的事,突然掉起眼泪来。躺在床上养伤
心里仍记挂着修路朱有连的老伴儿5年前去世了,村民告诉记者,在他老伴儿瘫痪在床的4年时间里,照顾老伴儿饮食起居的事儿全落在朱有连身上,即便这样,朱有连也没放弃修路。
老伴儿去世后,朱有连对自己更抠门儿”了,连菜都很少吃。“蒜苗用盐一腌就是菜,一小把能吃很长时间呢。”朱有连笑呵呵地说。
如今,朱有连躺在床上,唯一惦记的还是他的路:“路边的树杈估计又伸到路上了,等我能起来了再去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