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建设 >

安徽五河:“六尺巷”里“解忧集” 巧解基层千千结

发布日期:2025-07-26 17:13|发布:中乡网|

         中乡网五河讯  “本来以为要闹到法院,没想到‘解忧集’的调解员既讲法又讲情,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近日,五河县东刘集镇王周村村民李某握着调解员的手连连道谢。他与邻居周某因宅基地边界争议多次争吵,经过“解忧集”三次上门走访、两次现场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两家多年的隔阂就此化解。
 
        这起纠纷的解决,正是东刘集镇以“六尺巷”谦让文化为根脉,打造“解忧集”调解品牌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扣“化解群众之忧”核心,构建“文化润心+多元解纷”基层治理模式,实现98.7%以上矛盾纠纷在镇域内化解,为全镇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民生稳定根基。
 
文化润心化“心忧”:让“谦让”成为村民自觉
 
        “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今天你让他一步,明天他帮你一把,让不是输了面子,是赢了一辈子的人情味儿。”在东刘集镇刘集村农家书屋,调解员刘银华正用乡音讲着“六尺巷”的故事,台下村民听得频频点头。
 
        该镇以“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精神为引领,将“包容互让”理念融入“解忧集”调解全过程。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讲“谦让典故”;在“农家书屋”设立“谦让故事角”,摆放《家风故事》等书籍;村级调解室墙上贴着“和为贵”等标语,处处营造“和谐为美”的氛围。
 
阵地联动解“事忧”:把调解室建在“家门口”
 
        走,去‘解忧集’评评理!”东刘集镇蒋集村村民遇到纠纷,第一反应是找村级“解忧”调解室。设在村部的调解室,摆着茶桌、板凳,像“农家客厅”一样亲切,由“五老”(老党员、老军人、老村干部等)坐阵,用乡音俚语、村规民约化解“鸡毛蒜皮”的小矛盾。蒋集村蒋主任说,今年以来,蒋集村村级调解室已化解矛盾55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
 
       对于复杂矛盾,该镇构建“村级初调+镇级联调”体系。镇级“解忧集”整合综治、司法等专业力量,邀请法律顾问坐堂,解决宅基地、土地承包等疑难问题。“‘解忧集’不是衙门,是家里人,有难处来喝口茶说清楚,我们帮着解决。”政法委员蒋军介绍,今年镇级已化解46起,群众满意度超95%。
 
融情释法破“疑难”:用“法理+人情”解疙瘩
 
         “这是分地记录,边界在这里;这是民法典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你们可以看看。”在王周村李某家的院子里,调解员拿着卷尺和法律条文,给李某和周某讲清事实和法律。
 
         针对复杂矛盾纠纷,东刘集镇建立“村级初调、镇综治联调、法律顾问攻坚”三级联调机制,推出“听诉求、查事实、讲法律、谈感情”四步工作法,实现“法理兜底、感情搭桥”的精准化解。比如李某与周某的宅基地争议,调解员先找原村干部、邻居核实历史边界,再用《民法典》“相邻关系应当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定释法,最后用“几十年邻居”的人情常理打动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解忧集’不仅是一个调解品牌,更是东刘集镇基层治理的‘文化符号’。它用‘谦让’化解矛盾,用‘真情’温暖人心,用‘专业’解决问题。”东刘集镇党委书记郑伟说,下一步,东刘集镇将继续深化“解忧集”品牌建设,为全镇百姓营造更和谐、更安心的生活环境。 (文章来源:安徽省五河县东刘集镇 王宸臣)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