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1-11 14:56|华商网-华商报|中国乡镇网
“来尝尝我家的蒸饭,可香了!”11月10日,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西留堡村秦腔声震天,村民坐在门口招呼来访客人。昨日是该村传统的“十月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一都会如期举行。华商报记者走访多名村民,无论老少都说从记事起,每年农历十月十一的“十月会”,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蒸一锅大米、糯米和各种豆类组成的“蒸饭”,招呼上门的亲戚。
飘着荷叶香的蒸饭
上午9时许,村民杨女士刚揭开自家锅盖,厨房里瞬时热气、香气蒸腾,因长时间蒸制,锅内各种米已和豆黏在一起还泛着褐色,十分吊人胃口。
“我家这一锅蒸饭,光原料就有32斤,其中10斤糯米、16斤大米、6斤豆子、3斤荷叶,还要准备上一锅排骨汤和大料。”杨女士说,“通常我们要提前一天准备,今年我们全家从9日下午4点就开始忙活了。先是淘米、淘豆子放到锅里蒸,先蒸到晚上10点左右,开锅把米倒出,用自家炼制的猪油、排骨汤和大料拌好,再用大片荷叶将锅密实地包住,将拌好的饭小心倒上去,用荷叶盘饭。盘好后再继续用小火蒸到吃的时候,蒸得时间越长,蒸得越软越好吃。” 自称已做了30年蒸饭的杨女士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说。
还未等她盛饭,村民杨波在自家门口大声招呼。今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蒸饭,他总共准备了100多斤的蒸饭。他把蒸饭炉子立在院中央,记者走进院子时,就闻见了荷叶香。已熟了的蒸饭,仍在小火上蒸着,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杨波说:“这锅蒸饭糯米40斤、大米60斤,还有36斤的各种豆类,总共用了近6斤的荷叶、10多份大料,从9日下午一直蒸到现在。”他边说边麻利地从锅边拿起一片荷叶,舀了一块蒸饭,放在荷叶上,递给记者说:“趁热吃。”蒸饭的热气瞬间暖和了记者冻得有些发硬的手和脸。沾着肉汁的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冒着香,塞入口中糯米的粘腻伴着豆香,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还有送花糕、唱秦腔等习俗
60岁的贾女士说:“我20岁时从户县嫁到西留堡村,非常喜欢吃这个蒸饭。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附近几个村子共同的习俗,只是时间稍微不同。比如,五楼村从阴历九月开始,东大村从阴历十一月开始。我们村是十月十一,其他村的亲戚就到我们村来吃蒸饭,到了他们村的会期,我们再赶过去。”此外,对于女儿第一年出嫁的家庭,十月会期间,母亲还要给闺女送花糕。
在村民孙女士家,华商报记者看到她为女儿准备的装在花篮里的花糕,实际就是点缀着各种颜色、有各种造型的花馍。“据传王宝钏在寒窑时,她妈心疼闺女,就常给女儿送些藏着自己私房钱的花馍,后人把这习俗一直流传下来,是母亲对出嫁女儿的疼爱。”孙女士说,“我早把蒸饭准备好了,就等闺女回来。”
村民侯先生说:“村上已故去的老者曾说过,‘十月会’是很古老的习俗,之所以在农历十月,是因为农忙都结束了,村民有了闲暇时间走街串亲戚,互相交流信息,比如,今年种什么麦子、稻子,收成咋样等等。因此,‘会’实际是以前村民重要的社交活动,能说会唱的村民还要在当天表演秦腔。”但令他担心的是,现在村里20多岁的年轻人不仅对秦腔不感兴趣,对于蒸饭,也因美食太多而少了曾经的那份期盼。
上一篇:浙江台州晒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