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四川:文旅融合谋新求变

发布日期:2023-07-20 11:07|发布:中乡网|

7月的天府大地,“五一”、端午假期的旅游热度尚未退去,暑期游的浪潮已欣然来袭。人流熙攘、收入攀升,亮眼的势头,成为今年四川文旅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生动写照。

文旅市场强势复苏、繁荣向好,得益于四川文旅谋新求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和四川旅游吸引力,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

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岷江河畔,三苏故居,“从早上9点开门就是客流满满”的“盛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游客游览眉山三苏祠。四川省文旅厅供图

游客游览眉山三苏祠。四川省文旅厅供图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辙、苏轼父子三人的故居所在地,也是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位带着学生研学的老师说:“来三苏祠体验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已经成了孩子们之间‘时尚’的谈资。”此时,正值活动间歇,孩子们轮番用祠里的古井水洗脸洗手,仿佛在以这种方式,与千年前的“三苏”进行“文思如泉”的互动。

据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以来,三苏祠越来越受关注,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感受“三苏”一门的优良家风家训。今年数据显示,一季度,来三苏祠的游客量同比增长了近300%;“五一”假期,游客比往年多了三四倍。

“三苏祠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我们将大力推动三苏祠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称,三苏祠正持续进行提档升级,将打造成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于一体,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

涵养了三苏的眉山,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传承创新三苏文化。

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近年来,眉山市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着力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推进三苏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让这座“诗书城”历久弥新。

持续擦亮三星堆、皮洛遗址两颗世界考古“双子星”;持续加强古籍整理,挖掘蜀中名人谱牒,建立四川名人馆,传承家风家训文化;扎实推进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高质量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四川文旅人的脚步从未停息。如今,散落在四川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成为一张张魅力闪烁的文化名片,成为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

加强乡村文旅项目建设

进入6月,遂宁市大英县“宋井桃源”,娇容初绽的荷花,和珠翠连绵的荷叶,不仅带来清凉的画面,也迎来众多参加亲子活动的家庭。连续几个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们,玩找鸡蛋游戏,做趣味手工,下稻田插秧、摸鱼,最后在激烈的水仗中结束美好的亲子游程。

俯瞰宋井桃源。 大英县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宋井桃源。大英县委宣传部供图

“宋井桃源”,位于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于2022年9月底正式亮相,是村子依托千年宋井盐文化和万亩桃花等基础优势,通过外修“颜值”、内提“素质”、涵养“气质”,精心打造的一个集现代农业、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和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

通过构建“宋驿”“宋村”“宋节”三大组团,“宋井桃源”复现了宋代场景,以国潮元素展示当地特色桃、盐文化;同时,将传统场景与现代休闲完美结合,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海龙凯歌。林玲摄

海龙凯歌。林玲摄

活用乡土特色文化优势,用一体化项目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还有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

上世纪70年代初,海龙村因沼气建设声名远播,成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但是,随着电力、天然气的普遍运用等原因,这里的沼气池逐渐被弃用。

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能否让废弃的沼气池重新焕发新生机?海龙村依托沼气文化这一独特IP,以“文化”为底色,以“融合”为路径,还原老旧沼气池面貌,打造“中国沼气博览园”,建设沼气陈列馆、农村能源历史博物馆等特色园馆;打造“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文旅产业,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如今,海龙村已变成宜居宜业的富裕村和游客争相探访的网红地,成功跻身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省第二批天府旅游名村,是四川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据了解,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四川各地立足乡村乡情,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全力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唤醒”沉睡乡村,让各具特色的乡村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全面释放出乡村发展的吸引力。如今,四川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活力持续释放,已经成为文旅经济基本面的重要支撑。

夏季,乡村旅游旺季到来,四川各地乡村旅游活动愈发丰富多彩,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市场信心和消费活力快速恢复。

推进文旅产业数字转型

“有一大川,经此大城。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在《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载中,锦江水承载了成都昔日的繁华。如今的锦江之上,“夜游锦江”项目正通过“文旅+科技”,为市民和游客构建出古蓉城与现代美学相互交织的新奇文化体验。

今年端午期间,夜游锦江的游客络绎不绝。 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今年端午期间,夜游锦江的游客络绎不绝。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夏浅胜春,微风不燥。初夏的夜晚,成都合江亭灯火绚烂,江岸码头游人如织。从东门码头上船,顺锦江而下,在习习凉风中感受千年成都的繁华,既梦幻又真实。

“过去,城市夜景主要聚焦于光环境的打造,但随着数字化、5G技术、视听科技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的运用,夜间经济与城市生活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推动着‘夜游经济’的兴起。”“夜游锦江”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夜游锦江”项目,采取游船载体+媒体装置+戏剧场景+建筑群体的方式,结合三千年成都的市井烟火,创新天府文化再现景观,利用数字光影技术在建筑立面、堤岸、跌水景观呈现多维空间场景秀,复原出曾经东门码头的繁华景象,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夜游文化体验,因此被誉为“藏在城市里的一首诗”。

今年6月至8月,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夜游锦江”还开通了水上公交“锦江水巴”,引进新能源动力船只,依托5G、AR等技术推进游船硬件智能化改造,打造“水上美食”“水上电影”“水上会务”等高品质特色服务,不断满足更多需求。

“现在排队时长在1个小时左右,如果是节假日,人就更多了。”“夜游锦江”项目票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到节假日高峰期,东门码头、石牛堰码头、音乐码头、活水公园码头将四线齐开,以满足更大的载客量。

在德阳,三星堆博物馆利用新型科技设备,进行考古勘探、文物保护;

在自贡,恐龙灯会运用5G的网络优势,结合天翼云计算、4K、VR、AR、CDN加速超高清直播等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元宇宙”体验;

在广元,剑门关打造“智游剑门”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提升旅游服务……

近年来,在四川,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完善相关标准,景区进行多元探索,多方合力,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提升文旅“数字含量”,促进文旅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持续推动全省文旅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转型升级。

初夏时节的海龙村,航天育种基地的太空蔬菜茁壮成长,沼气陈列馆旁利用沼液沼渣种的脆桃香气四溢,桃林下套种的红薯长势喜人……起伏的浅丘间,稻田、菜地一片色彩斑斓的大地景观。这样的景象,是四川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呈现。不久的将来,无数这样的动人景象将在四川这片文旅资源热土上涌现,共同组成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美丽画卷。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