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三农天地 >

“我帮农民改盐碱”行动在山东潍坊举办

发布日期:2022-09-09 17:17|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晓东

万亩稻田碧波荡漾,成群白鹭或田中踱步捉鱼捕虾,或蹁跹起舞、展翼齐飞……这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盐碱耕地治理示范区的一景。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多,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有效改良利用盐碱地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月6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耕地质量中心”)联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潍坊市寒亭区开展2022年“我帮农民改盐碱”行动。这是今年耕地质量中心组织开展的“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三大行动之一,旨在组织动员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通过创建示范样板田、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巡回实地指导等方式,推广一批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综合技术,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耕地问题。当日,全国退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潍坊召开,来自19个退化耕地治理项目省(区、市)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如何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图为“我帮农民改盐碱”行动现场。

活动仪式所在地寒亭区地处潍坊北部,濒临渤海,受海水侵蚀影响,形成了滨海盐土和盐化潮土,面积约8.1万亩。受土壤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等因素影响,作物生长困难、产量较低等问题一直在困扰当地农民。

“为充分挖掘盐碱地增产潜力,提升种植效益,区委、区政府把盐碱地改良利用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门因地制宜开展淡水灌溉洗盐、土地平整抑盐、种植耐盐作物抗盐和秸秆还田、深耕深翻改盐等新做法,集成不同盐碱程度的改良利用模式。”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张西森介绍,该区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水利工程+耐盐作物+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土地深翻模式,二是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水稻模式。

耐盐碱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项目位于潍坊国家农综区核心区,致力于打造海水稻+新型农旅综合体。

“在寒亭区固堤街道盐碱地治理核心示范区,土壤以盐化潮土为主,小麦、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产量多年徘徊在640公斤/亩左右。2020年以来,该地依托国家盐碱地治理示范项目,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了盐碱地集中连片治理,改良利用面积2万余亩,取得显著成效。”张西森介绍,土壤含盐量由1.56‰下降到1.12‰,土壤pH值下降0.2-0.25个单位,小麦—玉米两季产量平均提高了200公斤/亩。

在活动仪式上,耕地质量中心主任谢建华指出,要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优先实施盐碱地普查,利用遥感手段重点摸清盐碱地分布、数量、类型,分析评价利用潜力,为盐碱地治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盐碱地开发利用,按照摸清家底、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的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可行、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原则,科学编制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等相关国际会议和活动为契机,促进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做法、科研成果交流,探索国际合作有效机制。

在寒亭区高里街道,规划面积达18万亩的耐盐碱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依托耐盐碱水稻种植,整合物联网、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和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加快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经过3年的种植,土壤盐碱度由5.9‰降到2.8‰。

盐碱地治理需要带动多方参与、争取广泛支持。谢建华提出,要协同科、教、政、企、推多方力量,不断加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要积极引导带动涉农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广大农民提供盐碱地培肥改良、综合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实现技物结合,构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多元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

据悉,在2021年“我帮农民建良田”行动已取得积极成效,创建示范样板田近200万亩,举办技术培训1128场,派出专家开展技术巡回指导2.6万人次。2022年,耕地质量中心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继续推进“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截至8月25日,今年已创建核心示范样板田660多块110多万亩,建立耕地培肥改良技术模式170余项,举办技术培训1000余场,开展技术巡回指导8500多次,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耕地质量难点问题1400项次。

来源:农民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