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2-17 10:05|毕节日报 |中国乡镇网
草海镇同心村位于威宁自治县县城西部,距离县城6.5公里,全村4434人。
几年前,这个与县城相依相偎的村子道路泥泞,百姓穷苦,许多人住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里食不果腹。如今,乘坐汽车行走在该村油光锃亮的大路上,道路两旁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食用菌厂房林立,合作社的基地里群众忙碌不已……
转作风:正人正己不偏私
6年前,村民老张的女儿成绩优异,但因家庭贫困,学校准备对她进行资助,需要村里出具贫困证明。老张找到村干部,请求出具证明,可是村干部把他的事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有“高人”给老张支招,老张准备了“手礼”,才把事情办好。
2011年初,现任支书卯昌举当选之后,对村干部的“歪风邪气”进行了严格整顿,他说:“一句话要正人先正己,做干部的不能偏私。”
在该镇组织部门和纪委的严格管理下,村里原来的“干部们”撤的撤,换的换。村两委班子集体注进了“新鲜血液”。先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被“强力扭转”。
变思想:吃酒打牌无空闲
村民刘华一家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积攒了几万块钱回到村里建起了4个门面的房子,好不容易搬出了土坯房,可是却找不到发展的门路。
没事做的刘华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家里的门面也没有装修,建好的房子没用处,反倒聚集了一群“懒汉”在家里打牌赌博。村干部卯昌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与几位村干部一“合谋”,给刘家出了“金点子”。
在村里的支持下,刘华和妻子向信用社贷款3万元,把房子内外装修好,挂起了卖早餐的牌子。刚开业的那段时间,村里几位干部主动带头去他家吃早餐。
借着村里建房的热潮,许多外地人到村里务工,刘华家门前的客流量“骤增”,如此一来,他家的早餐店也就热闹起来,如今,夫妻二人忙得团团转。刘华不用再“借酒消愁”,家里赌博的人也没有了。
“多数老百姓是渴望发展的,只是苦于找不到出路。我们村通过思想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技术培训让群众走上致富道路。”村支书卯昌举说。
同心村就是靠宣讲转变群众的落后思想,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不断为群众创造发展的机遇。
如今,村民们都忙着找路子、谋发展,已经没空闲吃酒打牌。
打基础:修路建房美村寨
泥泞小路成康庄大道,走村串户用时变少。这是如今笔者走进同心村采访时的切身体验。
自2012年以来,同心村就搭上了全县大发展的“快车道”——可容双向4车并行的威双大道延伸到了该村的地盘上,让“同心”通往县城变得十分快捷。道路通、产业进、村民忙,一切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该村更是“快马扬鞭”,建成“雪榕大道”,打通“同心线”、“铁小线”。结合“一事一议”项目,让串户路真正串起了每家每户。
在距离同心村村级活动场所不远的大路旁,笔者看到,一栋四层高楼,占地约400平米的“同心酒楼”矗立在阳光下。该酒楼集超市、餐饮等于一体。
乍一看,还以为是“有钱的外地人”特意投资建设的,其实,这栋楼的主人就是本村村民朱习周,他在外务工多年,去年听说村里有了好政策,基础设施也大有改观,才回乡修建。
2015年11月29日,同心村举行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仪式,在全县的大力支持下,前后100天,一个全新的村寨便初具规模。
如今走在村里,早已不见了“破廊倒壁”的土坯房,一栋栋农家别院“接踵摩肩”,门前花台短亭新颖别致,正诉说着一个村庄的“华丽转身”。
增收入:门前务工龙头带
村民朱国军,“一个人驾驶两个农用拖拉机”,此话怎讲?原来,同心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大量种植白萝卜,其品种主要有帝王春、黎明1号等,每年可收获3至4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到收萝卜的那些天,农民们实在太忙,清洗萝卜的合作社离种植基地并不远。
朱国军就先运1车到合作社,利用大家清洗的间隙,徒步返回地里,再运1车去合作社。如此奔波,除去所有的费用,朱国军1天能够净赚600元。
邻村村民陶群花,现年48岁,家中3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开支很大,丈夫身体欠佳,家庭重担就落在她肩上,陶群花是做工“最卖力的一个”,她每天在合作社清洗萝卜、搬运上车,常常加班到深夜,1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
对于合作社提供这样的“劳动岗位”,陶群花很感激,因为不用离家几千里外出务工,每天工作完还能回家,照顾家庭,教育孩子。
据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同心村不仅为本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还吸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小海、双龙、么站等乡镇的村民也时常加入到该村的“劳动队伍。”“忙的时候,光我们基地里每天就有600多人务工。工钱月月支付,最多1个月付了80万。”合作社“老板娘”泰四珍告诉笔者。
让朱国军和陶群花“长期就业”的这家合作社名叫“威宁县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据了解,在同心村,共有“同心农产品”、“洪昌蔬菜”、“同兴农机”等专业合作社17家。
这17家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招募大量民工,让“失地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有了稳定收入,并且招募的工人不限年龄,为许多上了年纪但身体健康还需劳动的老年人也提供了“就业岗位”,合作社已然成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龙头”。(毕节日报 龙胜 祖文韬 李云侠)
责任编辑:陈雪梅
下一篇:湖南长沙:“稻虾”共生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