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振兴 >

安徽谯城区芦庙镇:兴产业 稳就业 夯基础 巩固脱贫成果

发布日期:2020-12-02 16:46|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李琴

     中乡网安徽讯  谯城区芦庙镇位于亳州市最北部,是皖北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共有三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03户,2117人。全镇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8000元以上,为巩固脱贫、防止返贫,镇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发展特色产业,聚焦拓宽就业渠道,聚焦夯实基础建设,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扶持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我今年66岁了,以种地为生,儿子不幸去世后,儿媳改嫁,我、老伴和孙子三人相依为命,孙子在读初中,教育费用支出很大,给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了解我的情况后,鼓励我申报特色种植项目,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申报小辣椒种植项目8亩,成功实现增收24000元,生活品质大大提高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前毛村吴赵庄贫困户孙继祥如是说。

     该镇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注重发展小辣椒、白术、何首乌、牡丹、白芍等特色种植产业,注重发展山羊、生猪等特色养殖产业,积极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2020年以来,扶持465户种植白术、何首乌、白芍、牡丹等中药材合计1552.6亩,共发放奖补资金77.7315万元;扶持146户种植蔬菜、小辣椒等合计415.89亩,共发放奖补资金41.589万元;扶持59户170人发展养殖羊、生猪等合计1142头,共发放奖补资金21.61万元。

     “想要推动乡村振兴,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就要有产业来支撑。近年来,我们集中力量、资金、政策,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增强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多举措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让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镇长支振龙如是说。

     拓宽就业渠道,端稳贫困户的“饭碗”

     “毕业没多久,准备进城务工脱贫,因为疫情原因未能如愿,幸好镇里引进喜宝鞋厂,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和父母一家三口都进入鞋厂上班,完成就业,预计每人每年可以增加4万多的收入,真心感谢党委政府的关怀。”袁庄村前丁庄贫困户丁朋如是说。

     该镇高度重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打赢就业保卫战,端稳贫困户的“饭碗”。拓宽公益岗位,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发疫情监督员、管理员和宣传员岗位;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开发环境保洁员岗位;在光伏发电项目中,开发光伏看护员岗位等等。截至目前,芦庙镇共开发371个扶贫岗位,其中包括临时村集体公益性岗位156个,每个公益岗位每年可为贫困户带来6000余元的收入。

     加强扶贫基地建设,贫困户通过出地、出工等方式入股扶贫基地,以合作社种植和养殖项目为纽带,采取扶贫资金配股、帮助申请贷款入股等形式,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以资金支撑提升脱贫动力,全镇6家种植、养殖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218户,2020年已兑现保底分红22万元,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20年以来,芦庙镇贫困人口务工总人数805人,省外务工131人,县外省内务工18人,镇外县内务工105人,镇内务工551人,就业率、就业质量较2019年显著提高。

     修建致富道路,清除脱贫的“绊脚石”

     “乡村富不富,关键在修路。以前我们落后的很大原因在于交通不便,当农忙赶上下雨天,路上积水严重,难以通行,导致群众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不能及时运出去,遭受重大的损失。没有宽敞整洁的道路,也很难吸引到投资,导致贫困的发生。近年来,芦庙镇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脱贫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完成党中央交办的政治任务。”镇党委书记董衡如是说。

     为解决招商难、出行难等问题、清除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芦庙镇秉承“精准扶贫路先行”的理念,积极申报修路资金,以修路促增收保发展。2020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920余万元,修建52.979公里农村道路。修的是道路,暖的是民心。扶贫道路的修建,不仅让村民们摆脱了“出行难”的困境,更是畅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毛细血管”,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芦庙镇始终秉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念,奋发图强,发扬红韵芦庙精神,增强斗争意识,打好兴产业、稳就业、夯基础的“组合拳”,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端稳就业保增收的“饭碗”,清除脱贫道路的“绊脚石”,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特约通讯员:王想想、王书锋)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