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振兴 >

村子干净了 村民富裕了 海南堑对村如何蝶变“钱堆村”

发布日期:2020-11-20 15:03|来源:中国青年报|本网编辑

  35岁的扶贫干部林正和虽然来堑对村时间不长,但却十分清楚该村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村子干净了、村民富裕了,堑对村如今成了扶贫干部口中的“钱堆村”。

  位于海南岛中部腹地的堑对村,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里距离县城最远的村落之一,风景如画,四季如春。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0%,两年后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40岁的胡开军从小在堑对村长大,他对村子的贫穷史记忆犹新。胡开军说,堑对村地处琼海市与琼中县交界处,由于当地牛路岭水库的建设,村子成了“水浸区”,2000多亩土地在秋冬季成为蓄水区,在春夏季则放水以种植作物为主。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住在低矮的平房,习惯了脏乱差。

  2002年退役后,胡开军干过协警、保安,2016年被村里请回来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他和省里、县里来的扶贫干部一起改变了堑对村。

  担任琼中县委督察室主任的林正和听过堑对村前任扶贫干部的故事。扶贫干部在村里汗流浃背地打扫卫生,村干部和村民以为他们只是做做样子。但扶贫干部的坚持感动了村干部,村干部开始发动村民一起干活。

  “六治”酗酒、彩票、不孝、懒散、脏乱差、浪费,194期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金秋助学奖学金……扶贫干部用尽各种办法,让堑对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陈书文、欧玉娇夫妇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在村里的帮扶政策下,带着38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如今,年收入已逾3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16年2月,帮扶干部提出要在村里发展养鸡产业,毫无养殖经验的陈书文夫妇当即举手报名。几天后,陈书文夫妇扛着镰刀上山,平整出一块空地,为政府免费发放的150只小鸡建起鸡舍。

  “心里真没底,只能白天去村里上养殖培训课,晚上回来后再用手机搜索查漏补缺,边学边养。”欧玉娇将全部心思都放在鸡舍里,最终150只小鸡存活率高达95%,卖上了好价钱,当年即脱贫。

  陈书文夫妇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被扶贫干部看中,他们成了养鸡合作社的负责人,并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养鸡产业。2017年初,陈书文夫妇搬上山,住进由政府帮忙搭建、距离鸡舍10米的“鸡管家”宿舍,开始了与鸡“同住同睡”的生活。参加养鸡合作社的38户贫困户也跟着陈书文夫妇先后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陈书文夫妇只是堑对村脱贫致富能手中的一分子。堑对村已成立了“三养一种一旅游”共计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领头人均是致富能手。

  胡开军是堑对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头人,如今已当选堑对村副主任的他回忆说,堑对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真是难上加难。通路、通电、通网、通气,省委办公厅和琼中县近几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高达3000余万元。系统化的配套让堑对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新修建的“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小广场已是堑对村的标志性建筑,农家乐、民宿沿着小广场两边前后排开,胡开军的民宿是最多最好的。他说,自己是村里第一个做民宿的,当时贷款10万元,现在贷款已还清,下一步还会扩大规模。

  海南省委办公厅派驻堑对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符瑜智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堑对村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76批3916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38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4077元,6年间收入增加了近3.7倍。

  今年,堑对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再加上之前获评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想不成为旅游打卡胜地都难。

  符瑜智透露,堑对村正加快推进无人机培训旅游、绿橙酒厂、罗非鱼养殖场等项目,堑对村的农产品、民宿旅游计划将在有20多万粉丝的“海南自贸港”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专题推广,整个海南岛也只有堑对村能享受这一最高“待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