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魅力乡镇 >

非遗艺起向美好 传人授艺不保留

发布日期:2023-08-13 18:12|发布:中乡网|

   



       “郯城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因春节张贴于门楣之上而得名,是人们运用“绘、剪、凿、套、镶、贴”等工艺制作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剪纸艺术,它通过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现了人民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2023年8月12日,在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高册社区万高册村、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乃苍的创作室里,又迎来了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兆林及师生一行。他毫无保留地讲述了郯城五颜六色挂门笺的制作工艺,让学者们感受到了当地民俗之美。
 
      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清朝乾隆年间挂门笺的制作技艺传到万高册村。郯城挂门笺随之产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氏民间艺人对挂门等进行了改革,将单色门笺发展为多色门笺,采用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彩纸作为制作材料,制作成颜色鲜艳、内容喜庆的挂门笺。
       非遗传入张乃苍,从14岁那年就学到了制作挂门笺的手艺,通过这“致富笺”逐步走上了好日子。他怀揣着对挂门笺的无限热爱,倾注了无数心血,一干就是50年。在吸取老一辈艺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工艺创新,并与时俱进,按需求“量身定做”,充分呈现出特色。通过 绘、剪、凿、套、镶、贴等多种工艺逐色镶散,制作成了色彩艳丽,图案多样,构图美观,风格迥异,彰显出鲁南地区农村春节民俗文化特色的套色门笺。
      “制作挂门笺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次制作8副左右。纸放于案桌上、用实物压平,用五色纸搭配,然后贴在一起,按照大小切割,设计好图案,感觉美观后再下刀刻。但刻最为关键,一定垂直下刀。否则下刀斜了,容易破坏下面的彩纸就全部报废。”张乃苍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不仅技术操作娴熟,而且讲得头头是道。“咱郯城挂门笺与众不同的贴法,是‘红东绿西黄当央(中),小红蓝的在两旁。’”在座的师生听得津津有味,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五颜六色的纸张里面竟蕴藏着这么多的民俗文化。
       七月份,张乃苍在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荣获手工剪纸最佳传承奖。如今,慕名前来的参观学习的大中院校师生络绎不绝,张乃苍名声越来越大。他制作出的挂门笺,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价值,而且走入大中小学生课堂,保护了非遗文化的传承。(特约通讯员:高军/摄影)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