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1-28 10:46|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李琴
全国政协委员 李云才
“去年养牛30多头,养羊100多头,出栏牛羊加上其他收入,全年收入20多万元”。眼前这位面容清癯的中年汉子叫罗中文,是湘西武陵山区的小乡村人。该村由原盐井、金龙、松阳三村合并而来,取了新名“小乡村”。寡言少语的罗中文对扶贫攻坚的成果却如数家珍。他全家7口人,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致富无门,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经过6年的脱贫之路,昔日的贫困户变为了富裕户。
笔者两入该村,了解到,6年时间内,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平均年收入增长了近10倍,达2.6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几乎为零变成了20多万元。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开发,使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普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力量。细究起来,小乡村有这样几点经验。
一是就地变资源为宝。村民们利用原废弃的金龙小学和村部,建设成现代化的笋丝食品加工厂,既解决了山区固定资产盘活和开发利用的难题,又节约大把资金;还利用村部闲置过道开办村惠农综合服务社,负责收集全村的优质农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通过供销E家、扶贫微店、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对外销售,帮助村里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助农增收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是把小学、村部和相关公共服务集中到一处,把便学、便民、便事结合起来,防止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可谓“小楼无声,大业有成”。
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为发展竹荪产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带头拎起锄头搞种植,从沤料、分垄、播种、养护,到采摘、烘烤、包装、销售,每个环节都不落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笋丝食品加工厂耽误了20天工期,为追赶时间,确保工厂能在当年三四月产笋的时节投产加工,工作队和村干部加班加点,连续近3个月蹲守调度与协调、采购设备与处理突发事件,一丝不苟保质保量,且连战几个通宵,确保工厂如期开工、正常运行、按规操作、有序生产;2020年秋天,漫长的阴雨天气让很多老百姓的稻谷还未来得及收割,就已经在田地里发芽,工作队和村干部想尽办法,在3天时间里为全村搭建了21个“土炕”助村民抢收口粮。
人人要当“带头人”,不当“甩手掌柜”;要“躬身深耕”,不搞“遥控指挥”。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经历了一番“革命洗礼”,无论是干事创业能力还是基层治理水平,无论是干部队伍作风还是党群干群关系,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是村里的治理监管。村级组织发挥的作用越大,政策、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力度越大,涉及项目、组织、管理的事项就越多,如何使村级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为了用好建厂资金,村里工作队采取公开招标和公开采购的方式进行,采购小组由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群众代表、承包经营方等5个方面代表组成,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强化监督在各环节中的担当与责任,使村级项目、投入、财务管理置于透明与制度的笼子之中。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而“小乡村”在走的,正是一条面向未来的阳关大道。在未来乡村振兴过程中,必将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小镇,它们像“小乡村”一样,有着产业、生态以及乡土特色,是人们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心灵港湾。
来源: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