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1-12 11:11|农民日报|江山多娇
建设乡村的机制如何创新?
——五论乡村振兴
本报评论员
振兴乡村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支持,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机制支撑、健全的制度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这点出了未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和要害所在。振兴乡村,机制怎么创新,制度怎么完善?
我国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和规律证明,什么时候制度建设搞得好,就能激发潜力,迸发活力;反之,则会束缚潜能,阻碍发展。振兴乡村,物质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但是如果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就无法最大程度地有效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释放诸多的政策红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三农”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制度矛盾和机制欠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背景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梦想,已经不是简单的“多予”和“少取”可以解决问题了。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操控好“放活”这只动力阀,用好“改革”这个最大利器和法宝,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畅通瘀堵、破除壁垒、理顺关系、打通经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着眼激活市场,用市场的力量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关键,市场活,产业才能兴。激活市场,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要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探索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推进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但是也要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遇事多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多从完善市场机制上着手,真正让市场成为导航灯、指挥棒。
着眼激活要素,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潜在价值。乡村要兴,资源必须活。激活要素,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优化现有的资源要素配置,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外面的资源迎进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必备的资金、土地等物质条件。要把土地资源盘活好,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政策,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增值收入分配机制;要把产权机制建好,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坚持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的前提下,重点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要把资金要素利用好,一方面要改革财政资金支农的投入机制,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另一方要创新金融机制,通过有效的奖励政策、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提高相关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
着眼激活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也是对中国农民的最好写照。这个支点其实就是构建一个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要清理规范涉农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继续压缩农业农村领域审批发证;要加强农村市场的规范整顿,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根据农业农村特点和实际,完善建立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要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要像当年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一样建立起支持回乡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有效制度。总之,要尽可能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规范,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放手激发他们在新时代的创业、创新、创造潜力。
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农业本身并不缺乏效率,中国农村从来不欠缺潜力,中国农民从来不缺少智慧,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成长。在向乡村振兴伟大梦想迈进时,我们要牢牢抓住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这一关键,始终坚持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挖潜力,靠改革增活力,从肌体内生迸发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