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5-24 09:27|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晓东
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的“巨人南瓜”。
闲来无事,苦于无处带娃?百无聊赖,不甘在家“躺平”?
自然风光之外,走进面向社会和公众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技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科普基地,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实际上,科普基地不只科技馆、科研机构等“硬核”场所,一些小众的场馆不仅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还蕴含着别致、新奇的科学知识。
日前,中国科协命名800个单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有26地入选。在川菜的悠久历史中徜徉,领略“空中红薯”等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与世界上最大的水生昆虫不期而遇,探索人体构成、发育等奥秘……记者探访其中4家“非一般”的科普基地,体验其中的亮点、特色。
尝川菜美味背后的“含科量”
与满是高科技、新技术的科技场馆相比,坐落于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的成都川菜博物馆显得十分古朴。作为生产示范类科普基地,川菜文化、川菜非遗技艺、传统节日的美食民俗活动等都是其重要的普及内容。
成都川菜博物馆双语体验师刘小芹带领记者来到典藏馆。一进大门,正中央处放着一碗花椒。“花椒可不只是用来调味的。”刘小芹卖了个关子,“汉代以椒和泥涂墙,使屋子温暖、满堂馨香,还能祛除虫害,更有祈福子孙昌盛之意,所以,皇后居所也称‘椒房’。”
绕过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一件汉代的“绳纹灰陶灶”造型独特。一大一小两个灶台呈半开放式,能有效集中火力,减少热量散发;中间隔板上有个圆孔,能实现“一炉两用”,利用空气传导热量,合理配置火力,一个用来炒菜,另一个用来蒸煮——这可能就是古代的“节能灶”。
“宝贝”还不止于此。成都川菜博物馆收藏了6000多件从古蜀时期到近现代与川菜相关的实物、典籍等,系统地展现川菜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川菜文化的形成。“川菜博物馆从筹备到建成开馆,经历了数十年。这些藏品大部分是老馆长的收藏,也有热心人士的爱心捐赠。”成都川菜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刘小芹是湖北人,一年前,着迷于传统文化的她前来应聘,如今对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做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地道川菜:“川菜博物馆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活’。游客不仅可以眼观,还可以鼻闻、口尝,更可以亲自上阵,体验川菜的刀工火候。”
目前,川菜博物馆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开发了相应的研学课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川菜博物馆将借助“互联网+科普基地”模式,建设川菜文化信息分享平台、川菜烹饪技艺线上教学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体验、传承川菜文化。
种作物现代农业技术齐上阵
品尝地道川菜后,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菜”从何而来?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提供了一个了解“种菜”的绝佳窗口。
走进园区的东部厅,可以现场领略无土蔬菜栽培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果实结在空中的“空中红薯”、累计采摘约1000斤的番茄树、重达300斤的“巨人南瓜”……早已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代农业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可能。“相同的种植面积下,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种植模式的产量更高,病虫害更少。”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农作物生产各个环节的智能感知和精准管理,通过电脑控制,可以定时浇水、定期施肥,在减少肥料使用的同时,还节省了人工。
来到园区西部厅,俨然进入了一个“植物王国”。北川本土的高山花卉、中药材和珍稀苗木经过移植驯化后被栽种在这里,比如“植物活化石”珙桐、“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等。“这个场所,为远离农耕的孩子们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窗口,可以带大家‘跑进自然’。”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为帮助灾区农业产业恢复,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投资兴建了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示范园。接下来,将继续打造现代装备与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农业科普场所,每年定期开展现代农业研学、劳动教育、植物种植、素质拓展等研学活动,通过“体验式游览”“互动式学习”,传递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原理,提高农业科学素质。
看昆虫小生灵中的大哲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坐落在青城山前山脚下。博物馆前,两只巨大的锹甲雕塑闪着银光,很多人都把它们误认为蚂蚁或螳螂。在青城山区,就分布着这类甲虫。
在博物馆里,还有更奇妙的昆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虫”“世界最长昆虫”“世界最大蚊子”,放大一百倍的昆虫模型,它们能给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馆内的许多设计也独具匠心。与昆虫共同展出的蜘蛛、蝎子、蜈蚣等节肢动物,厘清了一个概念——只有六条腿的才是昆虫。为了直观呈现昆虫的拟态伪装,满眼的枯竹枝里,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竹节虫;一墙的树叶中,要细细分辨,才能看到其中的枯叶蝶。
“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昆虫的美丽与神奇。”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副馆长赵希表示。目前,博物馆馆藏超过40万件,但只能展出3%的藏品。除了本土的昆虫,博物馆还与很多国家进行了科研交换,马来西亚本土最大的竹节虫、美国本土最大的甲虫等,都在博物馆中展出。
赵希从小就在“昆虫博物馆”中长大:小时候,家里有好几千件昆虫标本藏品,她和哥哥还会把虫蛹养在床垫下,看能不能孵化出成虫。2011年,经过数年策划,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份家族的爱好得以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延续,而更多人在这里也留存下了与昆虫有关的记忆。
“游客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区分。要知道,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息息相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赵希说,这就是建立博物馆的初衷——让更多人了解昆虫、喜爱昆虫。未来,他们想拓展一个更大的博物馆,同时,开展NFT数字藏品推广计划,让昆虫之美抵达更远的地方。
探人体从宏观到微观,体味生命之重
离开了神奇的昆虫世界,接下来的这个地方将带你领略人体的奥秘,感受生命的可贵。
走进西南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一抬头,是一句医学名言:“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在排列整齐的玻璃器皿里,实验技术人员亲手制作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人体九大系统的标本,正安静地等待参观者走近观察。除此之外,这里还陈列着多年来搜集、制作的畸形变异标本,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剥制标本,内耳雕刻标本等。
在人体科学馆,不仅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人体的构成、发育,还可以学习急救知识,体验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我们想激发参观者对医学的兴趣,也让大家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珍爱、珍视生命。”西南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西南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前身为人体解剖学陈列室,于1973年挂牌成立。1989年,这里又扩建为规模体系化的人体科学馆。“科学馆成立的初衷,是让医学生们在这里认识生命的本质、领悟医学的奧秘。”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还引进了虚拟人体系统、VR实训教学、3D医学打印等高新技术,让人体科学得到更直观的展示。科普基地还成立了基础医学科普教育团队,开展科普教育研究,研发科普视频、编辑专著等,以辐射更多人群。
目前,人体科学馆的升级版——医学博物馆也正在筹建。为体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理念,将囊括生命起源、生命奥秘、生命健康、中医中药、医学史展览、医学成果展览、应急救护等模块,更深入地展开科普活动。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