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旅游 >

广东省韶关市莲花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发布日期:2017-01-21 10:56|光明网|中国乡镇网

风采韶关

韶关是一座山城,坐拥黄岗山、芙蓉山。在众多环绕的群山中,有一座山峰特别耀眼,她就是莲花山。

莲花山位于韶关市的东南面,占地约16平方公里。虽然山不算高,但却有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味道。为何称其为莲花山呢?

一种说法是因其山形而名。莲花山山峰浑圆,沟谷纵横,状如莲花拱揖,故称莲花山。

此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古时候在这座山上住着一对种莲藕的夫妻,有一天,这对夫妻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取名叫莲花。小莲花从小聪明伶俐、美丽可人,欢笑能引群山动容,唱歌会引万物应和,并且从小善恶分明、懂得惩恶济贫,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人们都称她为莲花仙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莲花仙子的品行,把养育她的这座山就叫着莲花山。

古时候的莲花山及周边地区为内陆边境,历代朝廷都会发配官吏充军到此。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评定两广。当时的南海尉任嚣在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粤北建立曲江县,县治设在莲花山下。从此粤北山城逐渐兴旺,莲花山周边的民众大多沿着山路从四面八方赶赴县城出售土产和购买物品,并在山中建有供人歇脚的凉亭。

千百年来,韶关人民在莲花山来来往往,总结出形象生动的“莲峰樵唱”和“莲峰清韵”,清代诗人廖燕赞曰“峰转千盘路不违,数声樵唱早忘饥,身游大石同麋鹿,歌满长空裂石扉。”

在这苍翠秀丽的莲花山顶,耸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楼,她就是“韶阳楼”。

韶阳楼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楼高42.8米,共五层,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为什么要取名韶阳楼呢?这韶阳楼又蕴含了什么历史底蕴呢?

“韶阳”按一般人的理解,即指韶关的东面为意,叫韶阳。其实古时候就有“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的说法,韶关位于五岭之南,所以韶关旧时也称为“韶阳”,“韶阳楼”也以此而名。另外,“韶”字又与远古舜帝南巡奏“韶乐”,历代官府建楼阁纪念一事紧密相联。

现在的韶阳楼看似崭新靓丽,其实据清朝《广东通志》记载,唐初,韶城已建有韶阳楼。唐朝诗人许浑有一首诗《韶州韶阳楼夜宴》的诗,不仅直接点出了韶州在唐朝就建有韶阳楼的事实,同时还描绘了与友人在韶阳楼把酒夜饮美好情景:“待月西楼卷翠罗,玉杯瑶瑟近星河。帘前碧树穷秋密,窗外青山薄暮多。鸲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使君莫惜通宵饮,刀笔初从马伏波。”

清朝中后期的《韶州府志》、《曲江县志》中也有关于韶阳楼的记载,指其在“南门外,临江,创始无考,元末废”。即指韶阳楼是在什么朝代建的无从考察,只知道是在元朝末年被毁坏了。古时的韶阳楼被毁之后,清朝时,在韶阳楼原址建有一座古塔。

在如今的韶阳楼一楼,有莲花山古塔遗址简介,其中写道:“莲花山古塔遗址坐落于“韶阳楼”中心位置,目前只存塔基。塔平面呈六角形,边长5米,面积约102平方米,古塔坐东南朝西北……”从古塔遗址发掘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材料及该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年代考证看,可初步定为是清代建筑。

韶阳楼分别在楼层设有“拔地倚天”、“闻韶鸣凤”、“禅钟悠扬”、“风度千秋”、莲峰清韵”等文化主题。

韶阳楼是距离韶关最近的地理制高点,登上此楼可鸟瞰“三江六岸”,环视万亩林海。

发思古之幽情,观今朝之盛衰,畅未来之美景。现在的韶阳楼已成为韶关市新的景观地标,她提升了韶关市的文化品位,让秀气灵动的莲花山增添了一处人间美境。

古城塔多。这似乎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韶关市南端的浈江和武江的汇流处,有一座呈鹅蛋形的小岛,市民称之为“江心岛”。而在这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约68米,面积约1680平方米的岛上耸立着一座美观雅致的通天塔。

这小岛和通天塔都有着什么不凡的经历?这塔为什么要取名为“通天塔”呢?

据明代李延大《通天塔论》所载:明嘉靖年间的韶州知府陈大伦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体恤百姓,多为韶人着想,尤其敬崇曲江乡贤张九龄、余靖的功绩和人品文才。

陈大伦略识风水地理学说,认为自宋以后的元明两朝,韶州地域再没有出过有历史影响的大人物,是因为浈江和武江的急流,将韶州的文运灵气外泄了。于是在嘉靖25年(1546年)倡议在浈武二水合流处造一座塔以“环拱风气”。他的倡议得到官绅和民众的响应,很快就在江心岛上建成了一座石塔,取名“通天塔”。由于塔身和周围的塔基建造得十分坚固,“水去若来,急而若缓,如砥柱中流焉”。故又称其为“中流砥柱”

传说有一次陈大纶为赴京考试的考生设宴饯行,宴毕当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几只白鹤绕塔而飞,久久不散。梦醒后,李大纶推卦一算,连叫“鹤来吉祥,韶州该有喜事发生!”果然,这批考生有六七位考中进士,掀起了韶州科举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通天塔建成后曾于明万历31年(1603年)重修,毁于清咸丰年间(约1851——1861年)。相传太平军围攻韶关,久攻不进,几个将领便登塔向城内观望,被守城清军发现后,朝通天塔炮轰致塔毁人亡。此后遗址上仅存围堤至今。

据韶关民间相传,这江心岛有一种奇怪现象,千百年来,洪水上涨一尺,江心岛就升高一尺,再大的洪水都淹没不了江心岛。这是不是与通天塔有关呢?

2011年5月韶关市重新建造通天塔。通天塔采用宋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的风格,塔身采用大出挑的层层腰檐、平座形式。造型古朴、清秀,恰似文笔耸立,重振“中流砥柱”。

如果游览全国各大中城市,恐怕看到最多的是以“中山”命名的街道和公园。同样的,韶关市也有一个中山公园。

韶关市中山公园位于市中心区,浈江、武江、北江交汇处,总面积约12公顷。公园以中心大道为主轴线,形成了近三万平方米开阔的公园城市广场。主轴线上建有古典大屋顶琉璃瓦大门,其正门内有孙中山先生铜塑像,像高3.2米。中山公园建成于1958年,原名韶关文化公园,为什么后来改为中山公园呢?

1922年2月,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举行第一次北伐。北伐出师受阻后,孙中山回师广东,在韶关设大本营继续进行北伐。为什么要选择韶关作为北伐基地呢?因为韶关“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再有,广州、韶关以粤汉铁路相通,在韶关北伐可密切配合广州动向,这是非常有利的地理和交通条件。

孙中山的北伐深得韶关人民的支持和帮助。韶关人民通过各条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北伐军筹借军费和物资,举行赞助北伐大会。1924年9月29日韶关各界参加赞助北伐大会的团体有27个,人数共计4000余人,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为韶关近代史上前所未有。孙中山参加了大会,并发表了题为“北伐的目的”的演说。这次大会被孙中山称为“深明大意”的革命行动。孙中山在韶关期间进行的各项活动,不仅为韶关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的中山公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经历。她的前身是韶关飞机制造厂。民国25年(1936年)5月,时称韶关飞机修理厂生产的第一架“复兴”号飞机出厂。民国26年8月民国政府接管了该厂,改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同年8月底,日军飞机轰炸韶关,飞机厂疏散到附近的犁市等地。从民国25年至28年,韶关飞机制造厂共制造“复兴”号飞机20架,“霍克”号飞机40架,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1986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将韶关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韶关这座古城,不仅经历了中国近千年的风雨洗礼,不仅是孙中山北伐的所在地,不仅曾是(1938年10月至1939年冬)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同时,这座城市还培育出了众多的优秀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如同璀璨的群星,光耀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同样的,城市的地名也反映出城市的风貌,折射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散发出人们的意愿和期盼。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韶关地名——正是如此。

资料来源:

韶关市作协主席 荣笑雨

韶关剧作家 郭福平

《广东通志》、《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历史书籍、韶关北伐资料、韶关北伐誓师大会资料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