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旅游 >

浙江台州:扬帆向东海 上有仙子国

发布日期:2016-11-14 10:25|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中国乡镇网

台州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近海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分布在辽阔的海面上。

台州著名的岛群有台州列岛、东矶列岛,台州著名的岛屿有大陈岛、头门岛、蛇蟠岛、大鹿岛、一江山岛。

海上仙子国

700多年前,南宋名臣文天祥逃难途经台州沿海,漂泊海上,作诗抒发自己的遭遇:“海上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

700多年后,“海上仙子国”一句成为宣传台州的广告语。

台州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近海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分布在辽阔的海面上。

台州著名的岛群有台州列岛、东矶列岛,台州著名的岛屿有大陈岛、头门岛、蛇蟠岛、大鹿岛、一江山岛,台州著名的港湾有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港湾之外,岛屿林立,舟楫往来如梭。

因此,说“海上的台州”是一个海上仙子国,海上名山多,并非夸夸其谈。

大陈岛就不必细说了。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给12名“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回过一封信。

大陈岛由上大陈和下大陈组成。在它的周边,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97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有2个。这些岛屿,共同组成了台州列岛。

台州列岛隶属椒江区,正对台州湾。在它的北面,是台州位置最东的岛群东矶列岛。

东矶列岛隶属临海市上盘镇,与大陆相距约20公里,由田岙、东矶、雀儿岙、头门、一江山等57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8.3平方公里,东与宁波象山县渔山列岛相望。

目前,尚没有去东矶列岛的客轮。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东矶列岛相对陌生。

我们“台州江海行”记者团在台州海事局的协助下,从台州湾入海口乘船出发,在海上航行两个多小时,到达东矶列岛田岙岛。

田岙岛面积4平方公里多,是东矶列岛里的第一大岛,相传该岛因岛中有水田而得名。田岙岛上原来有一个行政村,如今,大多数房子人去楼空,落叶满地,青苔爬上窗台。这里是紫菜主产地和石斑鱼垂钓地,依然生活在岛上的几十人,大多以此为业。

我们从岛的西面靠岸,穿过村前小路,翻越一个小缓坡,眼前是一个小海湾,海湾里有一片沙滩。沙滩不大,几十米长,但是沙很细,很柔,抓一把在手里,细腻如粉。

这一片柔软的沙滩,也不知被海水冲击了多少年才形成。岛民对它的兴趣大概不大,沙上无脚印,无竹排,无游艇,但大陆上来的人定会爱上它。

离开田岙岛,坐船半个小时,便到东矶岛。东矶岛位于田岙岛东南面,是台州最东的海岛。当然,对于远洋捕鱼的渔民来说,这里,仍是大陆的边缘。

东矶岛的码头建在一个朝西的海湾里,绕着海湾,坐落着几十幢石头房,一半左右的房子已经坍塌,只剩下四堵墙。

岛上只住着一二十人,却神奇地存在着一家渔家饭店。询问老板才知道,许多观光客、摄影爱好者会不定期来东矶岛玩,吃一餐渔家饭,然后返回。饭店做的是这些人的生意。

岛的西南部有一条两三百米长的由天然鹅卵石铺就的石子滩,把海水隔在东西两边。

这些鹅卵石很圆滑,很精致。走在石滩上,一步一回响。石滩的东面,是一排排矗立的岩石,站在小山头观望,这些岩石千姿百态,静静地迎接着海浪一次又一次的拍打或轻抚。

台州海事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去年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几场海战戏,就在这里的石滩拍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法去雀儿岙岛。雀儿岙村曾经也是一个大村,村民多时达上千人。关于该岛得名,临海市文保所副所长彭连生介绍,传说岛上种豆、麦,招来众多麻雀,故名。

我们直接从东矶岛坐船到西南面的头门岛,行程也是半小时。

近几年,头门岛因为头门港的建设而广为人知。其实,早在多年前,头门岛就是海岛乡头门乡乡政府所在地,岛上有学校,有医院。田岙、雀儿岙等岛都隶属头门乡管辖。

头门岛还是一江山岛登陆战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处在东矶列岛南端的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西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采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对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一江山岛被攻克后,大陈岛的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

往事已矣。如今的头门岛已是一个大港口,一座跨海大桥连起两头,岛和大陆之间的交通非常便捷。颠簸个把小时的海上航行,换成十几分钟的车程,一下子拉近了岛和大陆之间的心理距离。

桑田曾沧海

在700多年前,文天祥在台州沿海看到的岛屿应该更多。因为,千百年来,自然因素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台州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许多岛屿都变成了大陆的一部分。

以眼前的岛屿为例。南边的玉环岛、北边的三门县蛇蟠岛、中间的路桥区黄礁岛,都已经慢慢与大陆粘连,变成了半岛,成了大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经过多年研究推断,自唐代以来,台州沿海陆地平均每年以18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以此推算,1000多年来,台州百姓的生活区向东海迈进了近20公里。

这让我想起了桃渚古城。它当年紧靠东海岸边,现在却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也有近10公里的路程。

桃渚古城的迁址和海陆位置的变化,正是沧海变桑田的历史的佐证。

早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就在今桃渚城东南方向10公里处的上盘镇新城村旧城山上,修筑了御寇城墙。这是“旧城”。因为“旧城”太靠海,常受台风袭扰,城墙毁坏严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政府把“旧城”内迁5公里,修筑了第二座城。这是“中城”。

“中城”虽然避免了台风的破坏,但还是太靠海了,每当涨潮的时候,“中城”周围的平地就被海水所淹,山头变成了海岛。倭寇常常趁涨潮驾小舟靠岸,巧妙地绕过了“中城”的防线。明正统四年(1439年),大股倭寇进犯桃渚,杀人放火,掘坟挖墓,虐杀婴儿。

为了有效防御倭寇,明政府于正统七年(1442年)再次把守城内迁5公里,经过一年的时间,修筑了一座“新城”。这就是现在的桃渚古城。

由于这种先后关系,当地百姓又把旧城、中城、桃渚古城分别称为下旧城、中旧城和上旧城。

由此可知,防御倭寇、海盗的城墙,都是修建在海岸线边上的,守军一旦发现海上来敌,便在敌人靠岸之前,准备防御性攻击。

以此为对照,我们反观台州的海门卫、松门卫、健跳所、新河所等御寇卫所,当年无不建立在港口岸边。

时至今日,一些卫所已经成了内陆。比如新河,其东边有横河镇、滨海镇、金清镇等乡镇阻挡,根本看不到海。以现在的地形,倭寇从金清港进犯台州,可以从金清、滨海、横河等地上岸,新河守军根本发现不了,更无从有效御敌。所以,可以推断,新河镇以东的大片土地都是在明清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这里许多地方是滩涂、是海域。

还有,我们看温黄平原上的地名,有一塘二塘以致到十塘十一塘的,这些“塘”平行排列,从内陆依次向海岸线靠近。最外面的一个海塘坝,就是海与陆地的分界线。那么,回头看,之前的那些海塘坝,都曾是海与陆地的分界线。简单计算,海塘坝有多少,我们就向海洋走出有多远。

我们不断走向海洋,向海洋寻求发展,正说明“海上仙子国”的魅力所在。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