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0-21 11:50|来源:湖南日报|本网编辑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华声在线记者 冯宇轩 通讯员 易果
酉水清清,翠竹亭亭,水边的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漫山遍野脐橙树,橘若繁星缀满枝。比耳村的一天,弥漫着橘香与竹香;村民的生活,也围绕着橘与竹展开。
10月17日清早,55岁的村民姚绍清坐在堂屋编竹筐。“一个竹筐可以装四五十斤脐橙。”姚绍清说,半个多月来,他已编好120多个竹筐。
距离脐橙采摘期还有一个月光景。等待的日子里,每个竹筐都承载着丰收的期盼。
不远处村民米家值家,炖锅里牛肉热气腾腾。“下酒的。”70岁的米家值指着炉灶旁的几壶酒笑着说,“今年‘晒花’晒得好,挂果比去年多。”米家约有1000棵脐橙树,今年可产果2万多公斤。
姚绍清、米家值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民,都已脱贫。
临近午时,比耳村本顺竹艺合作社里,大家依然埋头忙着手上的活。“酉水篾匠出比耳”。竹片在比耳人手中,有的做成装脐橙的竹筐,有的变为精巧无比的竹编工艺品。
“今天要发重庆、长沙,客户催得紧。”村民姚元飞在做一种叫“茶则”的茶具,半个手掌大小,一个卖30元。
姚元飞的父亲是省级非遗项目“湘西竹编”传承人姚本顺。8年前,姚元飞回乡跟父亲学竹编,2014年办起了合作社。
2016年,合作社头一次参加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不仅喜获铜奖,还收获上万元订单。去年,合作社收入近100万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耳竹编最辉煌时,全村800多名篾匠靠手艺赚钱。随着塑料制品盛行,竹编逐渐无人问津。
“搞旅游商品,竹编又有市场了。”合作社社员姜盛贤70岁了,做起竹编依然眼明手快。农忙时种脐橙,农闲时做竹编,去年他家脱了贫。
午后,竹艺合作社的产品打好包,送到村里电商服务点。
33岁的贾艾是村里最年轻的村干部,也是电商服务点负责人。他说,2014年回家休养时,动过搞电商的心思,但村里村外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沿酉水河修建的生态公路——迁清公路通车后,比耳村的脐橙不用再绕路运输,年轻人“回家”也变得便捷。
2016年,贾艾回到家乡。“村里工资虽然不多,但加上家里二三十亩脐橙,还有这个服务点,去年一个月收入也有万把块。”他说。
傍晚时分,宋艳敏来到电商服务点取包裹。网上下单的3盆富贵竹,10月13日从广东湛江发货,17日就到了她手中。生机盎然的绿植,被宋艳敏放在柜式空调上,装点着她家新建的酉水橙乡酒店。
“怎么过来的?游过来的。”从隔河相望的龙山县比耳村嫁到保靖县比耳村的宋艳敏,开起了玩笑。
玩笑归玩笑,宋艳敏却有点发愁:“借了那么多钱,不知道三四年还得清不?”
去年9月开业的酉水橙乡酒店,是村里第一家宾馆。4层楼高,一楼是饭店,上面装修了8间客房。
“两年就要还清!”丈夫姚元炳从厨房出来接过话头,“你看嘛,今年宾馆这边搞个七八万元,脐橙再卖个七八万元……”
家家户户吃“柑橘饭”,比耳村已成“万亩柑橘基地”。
200多年前,比耳村就已种植柑橘。本地柑橘被村民称为“籽籽柑”,籽多,味不好。实施品改,种植脐橙。因为口感好,比耳村的脐橙被外省经销商收走,打上别的品牌标签销售。
“就叫‘酉酉橙’,做自己的品牌!”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帮助村里包装、推介脐橙。
比耳村已整村脱贫,并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摘帽”又“戴帽”,比耳村快步走上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