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特产展台 >

科学规划建新居 产业先行快致富 城乡融合促发展

发布日期:2014-01-08 14:26|中国甘肃网-武威日报|

 “搬到这里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新房,以后再也不到山沟里去受罪了!”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黄羊河集团农场,从天祝县大红沟乡上西顶村举家搬迁到这里的农民屈福对记者说。谈起移民搬迁给他家带来的新变化,屈福感慨地说,以前生活条件太差,一遇到下雨天,山里沟深路滑,外边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更别说娃娃们上学了。搬到川区后,有了水泥路、自来水,圈舍养牛羊,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天祝县把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作为拔除穷根、快速脱贫的根本途径和实现生态治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加大移民工作力度,努力实现高深山区群众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目前,跟屈福一样,该县还有38000多名农牧民“下山入川”,开启了幸福美好新生活

  科学规划建新居

  “过去,我们住在大山里,吃水、上学、行路、看病等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尽管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帮助脱贫,可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山区的贫困面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天祝县哈溪镇东滩村搬迁来的村民王天朝说,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变化翻天覆地。现在,他家不仅有6亩多耕地,而且还经营着一家小商铺,一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这是住在山上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走在黄羊河集团农场移民安置区,可以闻到从窗户里飘出来扑鼻饭菜香,可以看到正在搬家的村民忙碌的身影,可以听到家家户户忙着装修房屋的声音……一户户人家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新的生活。

  为有效破解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难题,天祝县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选择安置区、确定搬迁对象,全面统筹考虑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乡镇为主体抓好任务落实,优先安置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优先安置海拔2800米以上、生态功能核心区的群众,优先安置生活十分困难且移民积极性高的群众。同时,积极配套建设水利、电力、交通、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步扶持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特色种养等增收产业。

  产业先行快致富

  “早就盼着搬出那个穷地方了。老家里自然条件恶劣,种啥啥不成,就连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那样的条件咋致富?”从天祝县山区搬迁到黄羊水管处农场的王长龙告诉记者,在山里的时候,种地是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十几亩地需要近1个月时间才能种完。今年搬迁到川区以后,耕地、覆膜、播种全都用机械耕作,十几亩地只用了两三天就种完了。

  在黄羊河集团农场移民安置点,记者走进从天祝县大红沟乡搬来的周国维家。“以前住在山上,庄稼十年九旱,全靠天吃饭,现在好多了,种的都是水浇地,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周国维说,搬到农场,他已经在新建的养殖暖棚内进了50只羊,继续发展养殖业,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尽早实现脱贫致富。

  天祝县根据各移民安置点的实际,从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按照“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以户均3亩棚的标准,分别制定产业培育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各移民安置点逐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为主导,劳务输转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近三年来,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和松山镇红山根等易地扶贫搬迁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48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6497座,每户有了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户增收入达到2万多元,为移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城乡融合促发展

  一年前,35岁的王占岗还是一名偏远山区的农民。如今,他不但把家从山区搬进了县城,农业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而且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发展餐饮业。

  “以前指望老板给我发工资,现在我给别人发工资。”王占岗高兴地说,住在山上时,家庭的惟一收入就是地里的收入,一年也就3000多元。搬到城里,只要勤快一点,挣钱的地方多得很。

  天祝县在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依托县城、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小城镇发展,放宽农牧民进城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居住在高深山区的农牧民进城落户、自主创业,就近发展加工、运输、建筑、餐饮、商贸等二、三产业,通过多种经营,提高移民家庭收入。同时,对进城安置后的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社区管理,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城镇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并给予创业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优先协调安排小额创业贷款,为进城农牧民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不仅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而且加快了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近年来,该县向城镇搬迁安置移民389户1247人,其中安排廉租住房207户、游牧民定居住房182户。发展“农家乐”、“牧家乐”、“农家园”等餐饮、旅游服务业11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在工业园区、工矿贸易区、设施农业集中区、小城镇规划区直接和间接吸纳转移劳动力达4000余人。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