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发布日期:2025-11-27 16:13|发布:中乡网|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日前,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召开的2025年“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上,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强化政策支持协调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目前,我国种业在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制度供给等方面仍需深化改革、系统推进,科研、企业与政策协同机制亟待完善。”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司马红建议,统筹整合种质资源库、品种审定系统、区域试验平台等已有数据,建设统一的国家种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科研数据、管理数据与市场数据的互通互认。她还建议,建立科研成果登记与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和行政执法衔接机制,推动典型案例公开与惩罚性赔偿落实,形成“研发受保护、侵权有代价、创新可回报”的良性环境。

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形势,为稳定社会发展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郭玮建议,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研究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惠农政策支持和协同,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需进一步优化。”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孙东生建议,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的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构,加强与发改、财政、环保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加强农机具购置、机械化还田作业、秸秆运输、生态补偿等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政策叠加相融的正向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田学斌建议,推动城乡供水统筹立法,结合修订《城市供水条例》,将农村供水纳入条例适用范围,使农村供水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建议》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专章部署,强调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加快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建议,加强农业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布局和“两重”建设,强化原始创新和底盘技术突破;构建农业人工智能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化与规模化应用;加强农业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核心资源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副省长葛建团建议,统筹科技资源和力量布局,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功能定位,明确涉农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使命职责,完善战略科技力量间协调协作机制;完善力量布局,通过新建、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强创新力量战略性调整和前瞻性布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等领域培育大型科技领军企业。”

“落实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意味着农业科技同步进入世界前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需要尽快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基础科研投入占比、稳定性支持占比、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等四个指标全面提升。他建议,优先支持有组织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长期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企业少、规模小、研发能力低的国情,构建特殊支持政策体系。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格局正处于深刻转型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外出农民工中,跨省份流动6840万人,占38.3%;省内流动11031万人,占61.7%。这表明,就近就业已成为主流,劳动力流动结构正向本省份、就地就近方向转变。

“这一趋势既是产业梯度转移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契机。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忠民建议,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体面就业,围绕兴业、富民、强县一体发展主线,构建以组织引领、产业支撑、能力提升、数字赋能、制度保障为支柱的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支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建议,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农产品保供和农民增收相协调。创新业态,推进农业与文、旅、体、教深度融合,发展科普研学、非遗与农副产品加工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休闲农业与文化传承、生态涵养有机结合的新场景。

近年来,各地纷纷打造区域农产品名片,通过地域特色标识初步打响产品知名度,如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等特色品类已形成基础市场认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委马华东建议,构建顶级品牌培育体系,聚焦特色品类核心品质指标,集中资源支持达标主体打造标杆产品,促进产业链升级。

农村生态质量、人居环境既反映乡村振兴成果的外在形象,也是乡村长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建议,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在大力倡导减肥减药的基础上,推进生物肥、生物药研发推广,推进塑料农膜、瓜果蔬菜腐叶等地头污染专项整治行动,还农田干干净净的生产空间。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