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港口兴区 泸州最小区县发展最快(组图)

发布日期:2014-05-30 08:39|华西都市报(成都)|

位于龙马潭区的“天府航运首港”泸州港,是全国内河唯一铁路直通堆场的集装箱港口。
位于龙马潭区的“天府航运首港”泸州港,是全国内河唯一铁路直通堆场的集装箱港口。
郑蓉(左一)深入基层听民意。刘传福摄


郑蓉(左一)深入基层听民意。刘传福摄
去年,龙马潭区的生姜产值达到4亿元。
去年,龙马潭区的生姜产值达到4亿元。
龙马潭区洞窝峡谷一角。(龙马潭区委宣传部供图)
龙马潭区洞窝峡谷一角。(龙马潭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通志》记载:唐朝王昌于梓州遇落魄仙,落魄仙姓张。后王昌入泸州,落魄仙呼昌为“易元子”,授以道术,取马送昌归至家,马化龙入潭。龙马潭也由此而得名,1996年,龙马潭设区,成为泸州最年轻,同时也是泸州市幅员面积最小的区县。

  如今,随着川南高速路网的完善,四川航运首港的崛起,龙马潭区在化工、酒业、商贸物流等诸多方面都取得巨大突破,成为泸州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区县。

  昨日,华西都市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对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进行了专访。这位泸州市四县三区中唯一的女书记语速很快,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保持着特有的敏锐—她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定制了相关资讯。早上、中午、晚上的定时阅读,已经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

  在谈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马潭区时,郑蓉底气十足地提出:龙马潭争进全省前15强。

  谈目标

  依托区域优势,力争进前15

  记者:在四川发展县域经济的背景下,您给龙马潭区定下的目标是什么?

  郑蓉:龙马潭区的综合优势明显,最为突出的优势有:区位竞争优势、交通物流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我们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核心区域,拥有水路、公路、铁路、航空无缝对接的立体交通优势,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另外还拥有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且发展后劲十足,这是我们独具的优势。

  在全省的次级突破中,川南要率先突破。因此,龙马潭区给自己的定位是:在泸州率先实现突破发展,要在川南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几年,力争在全省183个区县中跻身前15名。

  亮底气

  临港优势和立体交通优势

  记者:前15是个很靠前的排名,龙马潭区还有一段距离,那么您的底气是什么?

  郑蓉:近年来,龙马潭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名每年都在上升。我们将依托四川航运首港—泸州港的交通枢纽优势,推进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泸州经开区)建设,实现商贸物流兴区,通过大商贸、大物流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我们打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物流方面,龙马潭区具有临港优势和立体交通优势,交通实现了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公路港及铁路物流中心,未来的龙马潭,在川滇黔渝结合部以及成渝经济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举例来说,我们与成都经济区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2013年来自成都经济区的集装箱量已达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88.62%。

  其次是做好“酒”文章。龙马潭区的酒业基础比较好,规模以上酒业企业有42个,也是泸州市内酒业企业集中度最高的。泸州老窖总部基地和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包装、灌装基地都在龙马潭。未来我们将依托白酒生产基地,融合酒文化创意产业、观光旅游、购物休闲、金融服务等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龙马潭区历来都比较重视商贸和物流产业,我们也将商贸物流兴区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龙马潭区既拥有成熟的老商圈,也拥有新兴的大型商贸城,还拥有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大三角”,可实现辐射联动,已具备大力发展商贸业的基础条件。

  求突破

  引进人才,也引进智慧

  记者:龙马潭区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您觉得目前最大的掣肘是什么?

  郑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不管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商贸物流的升级还是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都明显感觉到智力支撑的匮乏,特别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记者:人才短缺是很多区县都会遇到的问题,您将如何化解城市高速发展和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

  郑蓉:近年来,我们尝试转变思路,以引进智慧代替引进人才。比如国家提出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时,我们就和省上以及全国的知名专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就龙马潭区如何融入发展,如何利用区域优势,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近年来,我们成立了泸州经济开发区驻成都经开区对接办事处,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加强合作与交流。今年,我们还跟成都物流办一起成立了工作室,下设小组,学习产业发展经验。

  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而相对缓慢的工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调整。因为这往往需要反复衡量人才的能力和待遇问题,同时,也往往需要解决一些周边问题。但是通过合作,购买智慧、引进智慧,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切切实实得到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跟上城市高速发展的脚步。

  谈民生

  打造幸福龙马潭

  记者:在民生领域,您将如何增强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郑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龙马潭也面临着城镇化挑战。如何做好民生一直是我考虑的首要问题。我提出要打造幸福龙马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教育、医疗、就业。

  在教育上,今年我们正在实施“亿元教育工程”,建设十二中经开校区、玉带河学校、城东幼儿园等,缓解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在医疗上,预计今年内,签约“家庭医生”将覆盖至龙马潭区21万农民和社区居民。在就业上,在全区12个乡镇(街道)的89个村(社区)建立全省联网的基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将各项服务延伸到村(社区)。

  记者:在您的心目中,幸福龙马潭是什么样子?

  郑蓉:希望在我的任期内,让龙马潭交通更为通畅,老百姓看病更方便,子女上学更容易,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升,城市绿地和休闲空间更大。未来,龙马潭一定是一个工作生活都很惬意的地方。

  打造川滇黔渝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记者:国家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后,龙马潭区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龙马潭区打算如何利用这样的契机求得发展突破?

  郑蓉:从大的方面来分析,在联动、开放、合作、发展方面,龙马潭区甚至可以联动五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滇中黔北经济区、六盘水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重庆下游经济区。从经济带角度分析,龙马潭区正好处在长江经济带和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叉点上,因此可以享受到全国的几大经济走廊发展带来的红利。如果要和四川省内的其他城市争抢中国中西部的货源,龙马潭区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龙马潭区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游,且位于川滇黔渝结合部,可联动其他城市,我们目前的思路是“4+3”,即川南四个城市加上贵州省的赤水、遵义和云南的昭通三个城市,抢占物流联动和产业合作的先机。另外,借助高速路网及长江上游水运体系,我们与云南水富港、威信以及贵州毕节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与攀枝花的铁水联运合作也在进行。

  一城一品

  书 记 推 荐

  到龙马潭旅游

  “我首推洞窝峡谷”

  一种耍法 洞窝峡谷:原生态探险地

  位于泸州龙马潭区高坝的洞窝峡谷,离市区20公里。“如果外地朋友到龙马潭,我肯定首推洞窝峡谷。”区委书记郑蓉说,洞窝峡谷很适合驴友徒步探险,但有些费体力。最美的风光往往就在最险的地方。

  洞窝峡谷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建成以来,以洞窝二十景而闻名。龙溪瀑布倾泻而下,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中心环抱,形成独特的峡谷天然奇观,林间小道清幽秀丽,飞来神石奇观凸显。一张名片泸州港:天府航运首港

  如今提起龙马潭区,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位于这里的天府航运首港—泸州港。区委书记郑蓉介绍,2013年,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1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的近八成。泸州港已然成为泸州的一张国际名片,而港口兴城的梦想,对于龙马潭区、乃至整个泸州也变得触手可及。

  如何利用港口优势,拉活区域经济,加入长江经济带的蓬勃发展,这是区委书记郑蓉上任以来,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而对于泸州的老居民而言,这样一个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却饱含着历史的深情和期望。在这个对码头、港口有着深重情结的沿江城市,四川航运首港的存在给所有的居民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泸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码头、港口为依托的内陆城市。作为一个千年古城,这里不乏历史悠久的古渡口。如今的泸州港坐落在龙马潭区的泸州临港工业园区内,它的不远处就是罗汉场古渡。而在龙马潭区的小市附近,还有上码头、中码头这样的地名保留。老码头工人知道,这些地名都是这座城与长江、沱江交融的印记。

  如今的泸州港已经成为吞吐能力达集装箱100万标箱/年、件杂货300万吨/年、商品滚装车30万辆/年,具备120吨装卸作业能力的四川第一大港。而随着港口运力的提升,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近几年,泸州的化工、机械、酒类、商贸等诸多产业都因此受益。

  2011年11月,泸州港铁水联运的首趟列车开通。泸州港成为全国内河唯一铁路直通堆场的集装箱港口,也是国内少有的具备“铁、公、水、空”综合交通枢纽无缝对接的内河港口。一组数据书记晒民生账单

  泸州人都知道,龙马潭区的农民是最富的。而在区委书记郑蓉眼里,她最在乎的一组数据,也正是龙马潭区的民生数据。在她的发展战略中,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一直摆在整个兴区战略的首要位置。

  2013 年 ,全 区 实 现GDP16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连续13年保持全市第1位。

  201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81元,比上 年 增 加 2370 元 ,增 长10.3%,增速居全市第1位。

  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3元,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3.3%,人均收入和增加额均居全市第一。建区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2013年,龙马潭区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4.41亿元,增长21.5%,民生支出占比73.78%。一份特产生姜年产值4亿元

  5月26日清晨,龙马潭区魏园村,下了一夜的小雨终于停了,村支部书记李华明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到地里去了。一夜的雨水,把前几天刚填的土层又泡松了一些。正在抽苗的生姜怕涝,李华明带着村民将田土打理了两个小时,才放心离开。

  谈及特产推荐,区委书记郑蓉选择了生姜。她介绍,龙马潭区已经成为川南最大的生姜种植基地,而魏园村的这3000多亩生姜,正是区内种姜致富的代表。
  自新中国成立后,龙马潭附近的农民就保持着生姜种植的技术和传统,过去这里的生姜虽然有名,但是因为规模小、渠道窄,卖不出泸州,主销地只在魏园村附近的集市上。

  近年来,随着龙马潭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产业致富,这里开始流传一句话:“一年姜十年谷”。区委书记郑蓉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农民种一年姜的收入,是种十年稻谷的收入。虽说有些夸张,但生姜给这里带来的改变,是随处可见的。龙马潭区已经成为川南最大的生姜种植基地,去年的生姜产值就达到了4亿元。

  每年到这里买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特点:“这里的姜丝丝少。”因为土壤和气候条件都更适合于生姜的生长,姜体成熟后纤维含量少,这里的生姜在口感上有着明显优势。近年来,龙马潭区引导种植户把生姜做成礼品,申请商标,如今这里的生姜已经成为川南独有的农业品牌。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