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民风采 >

“乡村名师”杨再清:以舞养心 以舞宣情

发布日期:2021-09-19 18:00|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晓东

在贵州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编排舞蹈,将深藏在大山的苗家民间艺术带到了公众视野。

杨再清,三都自治县打鱼民族学校语文老师,2020年被评为省级“乡村名师”。十多年来,怀着对苗族文化的崇敬,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编排苗族民间舞蹈《跺月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了舞蹈界最具权威的“金荷花奖”。2017年7月28日,杨再清带领的舞蹈团受邀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十周年庆典晚会,山村孩子亮相国际舞台。

在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即将启幕之际,记者回访了杨再清老师。回想起多年来的坚守以及舞蹈队如今取得的成绩,杨再清很有“成就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苗家人,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就是我的初心。”年少时,杨再清看到祖祖辈辈们只能靠着“一亩三分田”为生,日子很是清贫,他暗自发誓,“不光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回到家乡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1997年,他如愿成为打鱼乡盖赖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达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愿望:传授知识给孩子们,为山区教育贡献力量。

2008年,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盖赖小学组织老师们发挥所长,增强对学生课后关怀活动。杨再清看到传统苗族民俗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于是,他决定把苗族传统簧管乐器芦笙带进校园,男孩学习吹芦笙,女孩跟着节奏舞蹈。

在每天一点点的积累中,杨再清的课后活动,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舞蹈作品——《跺月亮》。2011年起,杨老师开始带领“跺月亮舞蹈团”参加校级比赛,广受好评。

知名度提升后,孩子们的舞台也越跳越大,县级、州级、省级比赛络绎不绝,深山里孩子丝毫不怯场。2012年,杨再清带领的第三代“跺月亮舞蹈团”,斩获第九届专业舞蹈比赛荷花奖银奖。

自此,杨再清达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愿望:更好地传承苗家民俗文化,带领孩子走出大山。

《跺月亮》取得成功,许多媒体、爱心人士开始关注杨老师的教育事业,也有当地文化馆、旅游局、高校等单位向杨老师抛去了“橄榄枝”。但所有调去县城的机会,他全都拒绝了。

不愿往“高处”走,许多人说杨老师太过固执。但在杨再清看来,一方面,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一旦离开打鱼乡,舞蹈队有可能会出现中断;另一方面,出于对芦笙的热爱,杨再清闲暇的时候都会练习吹奏,当地人也很爱听,如果搬到了闹事城区,估计无法随时随地吹起芦笙了。

2014年,由于打鱼乡盖赖小学的各方面条件已无法满足舞蹈队的进一步发展,杨再清只好同意调到乡里教育基础设施较好的打鱼民族学校,与之同行的还有“跺月亮舞蹈队”全体学生,这是杨再清目前唯一的一次人事调动。

《跺月亮》从最初为陪伴孩子们而存在,到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张名片,再到攀登上舞蹈界高峰的民间艺术……历经十一届学生的接续,杨再清认为《跺月亮》的意义再次回归到了学生身上。

而今,杨再清老师坚守着自己年少时曾立下的誓言,同时,他也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立下了第三个愿望:守护山区孩子,守住民族灵魂。

“我们山区的孩子比较自卑、腼腆,舞蹈可以养心,舞蹈可以表达深沉感情,同时也要让他们对苗族文化充满自信,让人们知道我们‘跺月亮舞蹈团’出来的孩子就是不简单。”告别了一代代优秀的学子,杨再清希望孩子们不仅要记住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时刻,而是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来源:贵州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