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民风采 >

四川:乐山乡村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好、利用好这片“绿”

发布日期:2017-09-20 11:41|中国广播网|江山多娇

  “纸三代”为啥要改行
  今年41岁的兰志兵,是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镇万寿村农民,从祖上传下的土法造纸,让他家的小厂年产火纸四五十吨,一年能挣10多万元。可今年,兰志兵却不干这个营生了。
  四川乐山乡村绿色低碳发展
  “钱包鼓了,可河水脏了,不能再污染环境了!”兰志兵痛定思痛,毅然放弃了祖传的生计,开办农家乐。他家位于有“川西竹海”之称的沐川竹海景区内,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为了让游客吃上正宗农家菜,妻子陈明红报名参加了厨师培训,这让兰志兵转行的底气更足了。
  作为旅游城市,乐山除了乐山大佛,还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绿”——56.39%的森林覆盖率,“绿色”成为乐山发展最大的资本。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一片“绿”,乐山明确提出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市”的发展定位。以“绿色”打底,向“绿色”转身,推动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绿色低碳转变。
  生态农业带旺“乐山造”。这是一条涵盖了9个乡、43个村的“线”;这是一个囊括3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圈”;这是一幅多业态、融合型的“画”——线上、圈里、画中,正是乐山市井研县建设的百里产业环线。
  养了10多年生猪的井研县千佛镇大户袁定江,今年决定改种柑橘。“干生态农业,‘钱’景不可限量。”今年初,袁定江主动请缨承建县里的杂交柑橘标准化园,通过高标准建设,园区将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乡村旅游康养、农技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距园区10多公里外,丰润养殖公司总经理唐军投资5000余万元打造了一个“水乐园”,集渔业养殖、康养旅游、水上休闲为一体,把产业从水下做到水上来。
  袁定江和唐军看好的是绿色农业这个“金字招牌”。
  这只是乐山市生态高效农业“一区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个缩影。未来5年,乐山将建成现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区,发展高标准茶产业带、现代林竹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万亩中药材产业带、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带、特色农业休闲体验产业带。
  井研县抓柑橘特色产业,与其他县区错位发展。作为柑橘种植生态适宜区,近年来井研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7万余亩,年产量10余万吨。在此基础上,井研谋划以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打造一条产业带,将沿线的种养、康养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串珠成链,带动10万群众增收致富。
  “绿色”是农业的生命力。如今,乐山加紧建设现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区,各种高标准农产品产业带正快速生长。“峨眉山”“小凉山”等区域品牌声名鹊起,“竹叶青”“峨眉雪芽”“哈哥”等农产品畅销国内外,一大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向市场,“乐山造”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据统计,乐山市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1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8.4万亩,有机食品基地13.3万亩,累计完成“三品一标”807个。
  疏堵结合带动真转型
  有着“绿色明珠”“天然氧吧”之称的沐川县,盛产林竹。丰富的林竹资源,让当地农民“靠山吃山”,土法造纸作坊一度遍地开花。截至2016年底,全县境内土法造纸厂上千户,涉及就业人口4000人,总产值4亿元左右。
  在万寿村,沐川县的“母亲河”——同福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昔日,这条河清澈见底,随着土法造纸厂的兴起,河里几乎鱼虾绝迹。
  建设美丽乡村,转型是必然选择。
  今年沐川县决定,6月底前关停全部土法造纸厂。“河水不变清,我们不回家。”沐川的干部们纷纷下乡驻点,在田间地头、农家院里宣讲政策、讲解法律法规。
  疏堵结合,县里对关闭造纸厂业主给予补助,帮助其产业转型。据统计,按照相关补助政策,直接兑现奖补资金为4500万元,涉及后期长效治理和帮扶资金为9000万元。
  转型成效初显。7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沐川开幕,优美的生态让游客流连忘返。在桃源山居一侧,农耕博物馆内完整展现手工造纸“小火纸”工艺。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体验手工造纸,欣赏实景剧“乌蒙沐歌”,感受乡间小河漂流的乐趣。
  在兰志兵家乡万寿村,村民们欣喜地发现,同福河变清了,绝迹多年的石蛙等动物又重新出现了。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沐川全县接待游客78.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6%和33.98%。
  乐山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防治四大战役,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站,农村垃圾统一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在乡镇实施污水处理全覆盖。
  绿色转型因地制宜。乐山将产业发展、产业转型、美化环境与幸福美丽新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防止城市化、同质化、单一化,追求“村有村味”,推动农村“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发展,保持田园风光,既融入自然,又个性鲜明。截至目前,已完成925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将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乡村美景带来好“钱景”
  “云上苗岭,山花烂漫。”青瓦、红墙的独栋小楼,行走在新寨里,“苗家”的风韵让人流连。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玛瑙村是一处独具特色的“苗家新寨”,在云雾环绕中格外耀眼。玛瑙村的彝家新寨建设,靓了村庄,活了产业,富了村民。
  “新寨规划时,我们就与村民反复商议,建好新寨,产业怎么发展?”民主乡党委书记乌鲁大戈说,“大家一致认为,苗寨在乐山具有唯一性,发展苗家旅游,一定能够引来游客。”
  “我们的构想是‘集体资产+公司运作’模式。”乌鲁大戈介绍,村里整合县上补助和社会捐赠作为村集体资金,社会资本投资15万元,成立马边苗族花山文化旅游开发协会,其中玛瑙村占股49%。“这样,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也启动了旅游发展。”
  玛瑙村村委会主任廖国武介绍,2015年举办了乐山首届苗族花山节,系列文旅产品成功吸引了来自重庆、成都、乐山的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创收近20万元。
  “这一次试水,我们看到了苗家特色文化的吸引力,通过‘集体资产+公司运作’的组合拳,投入的钱变成了产业发展的本钱。”乌鲁大戈说,玛瑙村采取这种模式筹建小凉山民艺合作社、苗寨生态乌金猪代养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壮大集体资产,带动群众增收。
  “鱼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玛瑙村村民廖喜山说,以前在山下开百货铺,一年才挣万把块钱,现在乡村旅游办起来了,仅“花山节”期间的餐饮接待收入就接近往年全部收入的一半。村里的乡村火锅店、苗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乐山市围绕“山水园林宜居城”发展定位,调整完善城乡、交通、水利、国土等各类规划,多规合一,确保“一盘棋”,因地制宜谋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小镇、特色街区、特色村落、特色产业的建设。三次产业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共舞:峨眉雪芽“禅茶文化主题产业园”、茶园休闲养生游的峨眉黄湾禅茶小镇、茉莉之乡体验游的犍为清溪茉莉小镇、有机茶园风情游的夹江天福茶缘小镇……一批特色小镇、特色村落脱颖而出。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绿色发展让乐山的乡村越变越美。(中国广播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