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民风采 >

81岁的刘铭庭 自1957年来到新疆后,就投身于新疆荒漠化防治研究

发布日期:2014-01-07 15:43|新疆经济报|

 1月6日,自治区举行科技创新大会暨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有人侧首聆听,有人低头记录。

  “我整天在沙漠中工作,脸被吹黑了,皮肤也干燥了,没有了科技工作者的风采,怎么看都像个农民……”当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铭庭以这样的语言介绍自己时,台下异常安静,整个会场犹如一个湖面,只有他的声音在回荡,但在每个人的心里,却激起一阵阵涟漪。

  今年81岁的刘铭庭,自1957年来到新疆后,就投身于新疆荒漠化防治研究。从认识红柳到种植红柳再到利用红柳,他为红柳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目前,我已经将100万亩红柳栽种在了于田县的大地上,参与大芸种植的18000名农民中,每年来自大芸的人均收入就达500元。现在我年纪大了,但我的心还想着农民。现在国际市场上,一公斤梭梭大芸比红柳大芸贵100元,我还想带着大家种植梭梭大芸,让农民挣更多的钱。”刘铭庭看上去有些激动,身体微微颤抖着。

  他说,人生是短暂的,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做好研究,多出成果,造福百姓。我要继续响应张春贤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号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荒漠化防治及沙产业发展的推广宣传中,投入到为人民群众致富服务中去。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句话,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巨大共鸣。大家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纷纷说,农民是科技的最终载体,只有让千千万万的农民掌握并受益于科技,才能让科技化无形为有形,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我觉得脸黑了很有风采,是科技工作者最美的风采,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新疆科技工作者最美的风采,”听了刘铭庭的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有些感动,他说,“刘铭庭的发言很感人,讲了很多的故事,全面展现了新疆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境界。”

  张春贤表示,科技创新是个艰苦的过程,今后,自治区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希望科技工作者们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之外,还能自觉投身科技创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转化的伟大实践中,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