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村文艺 >

散文|用余生续写土地与梦想的新故事

发布日期:2025-08-22 09:20|发布:中乡网|

    【注:他是一名离开家乡40多年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人员,退休进入七十岁后因放不下乡愁,前不久便回到家乡住下,决意用他的水稻种植高产技术促成村里的“高产稻种植项目”落实,用亦诚之心续写土地与梦想的新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分余生。本想以他名义写篇体会,但他坚决不肯,认为尚未出成果就到处张扬有勃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品格,因此笔者尊重他的意见,用第三人称草此文。】
       暮色像一层薄纱,轻柔地漫染天际。夕阳把最后一缕暖黄,泼洒在如金毯般的稻田上,微风拂过,稻浪翻涌,似一幅缓缓晕染摊开的油画。七十多岁的他,拄着杖子,身影被拉得修长,缓缓漫步在生养自己的故土上。
      他握着竹杖的手紧了紧,那杖头包浆温润,是退休后步入“杖国之年”后特意请木工削制的,说要拄着它回故土看看。
      石阶上的青苔漫过鞋跟时,他才惊觉已站在故居老屋旁的老槐树下。四十多年间梦里反复描摹的青砖黛瓦,如今只剩半截残垣,被牵牛花攀成绿色的垂帘,静静地挂在那里。倒是风里的气息没变,混着新翻泥土的腥甜,像母亲当年围裙上的味道。
     真想走进自家老屋去看看。可老屋早就拆掉了,家里的年轻后代十多年前就举家搬到县城居住了,只剩屋前这片刚收了一半的稻田,在黄昏斜阳里摊开半黄半褐的信笺。
      
       木杖点在田埂上,发出笃笃的轻响,惊飞了稻茬间的几只麻雀。他索性脱了鞋,赤足踩进松软的田泥里。凉丝丝的湿意顺着脚心往上爬,泥土的温润透过脚心,直抵心底,带着对土地最本真的触碰,像是与故乡的灵魂悄然相认。
      此刻赤足踩在湿润的田里,忽然就想起七岁那年,也是这样光着脚,跟在父亲身后拾稻穗。父亲的草鞋磨出了洞,露出的脚后跟在泥里一陷一拔,像只笨拙的鹅在挣扎向前。他记得那天的太阳把稻穗晒得发烫,渴得实在受不了,便去旁边偷摘了邻家的一个香瓜,躲在稻垛后啃得满脸汁水,被母亲提着耳朵直骂,叫他晚上先到邻家道歉才给吃晚饭。
       儿时的画面在熟悉的稻香里层层浮现。父亲挥镰割稻的身影,随着稻浪起伏清晰起来 —— 那时的阳光同样炽热,父亲古铜色的脊背浸着汗,镰刀闪过的光,和此刻夕阳的金芒重叠。身旁乡亲们奔忙的轮廓,与记忆里帮工的乡邻渐渐相融,那阵阵的欢声笑语,恍惚又在耳畔响起。一千多亩良田在视野里铺展,那是故土给予的厚重馈赠,更是孕育希望的载体。如今由于有不少农户已迁进城里无人耕种,上级按照上级政策把全村良田全都归集起来,并把小块拼成大块,请来专门公司进行机械化耕种,並要将其打造成亩产1000斤以上的高产粮食生产基地。这个大好消息似一股春风,吹进这片土地的未来,也吹进他那梦寐以求的心海。
        望着不远处的炊烟在慢慢升腾,将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暖意里。他知道,这炊烟里缠绕的,是乡亲们最纯粹的梦想;那些眼神里藏着的,是家乡对他深情渴望的挽留。这时他眼角的纹路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执着。前半生在实验基地研发出的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如蛰伏了整个寒冬的种子,终于等到扎根故土的时刻。他轻轻叹息,似是与往昔的生涯和退休生活作别,又像是向故乡许下郑重承诺,决心留下的念头,在心底里插下了根。老屋没有了,他打算和还在留守的老张头搭火同居,像孩童时那样两人一起烤着红薯吃,一起到山坡上摘稔子果。他更主要的打算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过三年时间,要以余生为笔,用浸着心血的专利为墨,务必在这片故土良田上书写出“水稻振兴”的新篇章。
广西两江镇福江村的高产水稻长势良好
      他缓缓蹲下身子,粗糙的手掌抚过金黄的稻穗,指腹摩挲着稻粒,像是在与老友重逢。每一粒稻子的温度,都顺着指尖,淌进他的血脉。曾经在实验基地里,无数次对着显微镜观察稻株细胞,测算数据,那些日夜熬成的成果,如今要在这片故土上生根。他要把“高产种植技术”里的高产密码,一点点拆解给年轻一代的乡亲们,教他们如何让稻穗更沉、稻香更浓、特色更显、卖价更高,在稻香逐渐弥漫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故土结出一个新颖的硕果,献上自己执着的守望与奔赴,用余生续写一个土地与梦想的新故事。
       我们完全相信,也许不到三年的那个秋天,他已如愿写成了那篇“土地与梦想”的新故事。(韦绍行::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