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1-16 14:22|光明网|
——记云南曲靖市马龙县大庄乡文化站长张家堂
他用相机记录了乡村24年的发展变迁,他创作的30余部花灯、小品、表演唱作品发表在省、市文艺类杂志,他一心扎根基层,用一片挚爱深情在大庄乡这片希望田野上辛勤耕耘,用满腔热忱与激情书写朴实的人生。他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大庄乡文化站站长张家堂,一个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农村文化战线上的老兵。
一个信念,扎根山乡文化事业痴心不改
1984年,张家堂从部队退伍了。当面对公社科协岗位、计生岗位供选择时,从小就喜爱文艺工作、在部队是宣传能手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化岗位。
当时就有朋友劝他:“文化站没钱,工作不好做,个人无好处”,可他却说:“我从小就喜欢文化工作,我坚信自己能把工作做好”。就这样,在顺利通过县文化局组织的招聘考试后,不肯服输的他硬是凭着一股“牛劲”毅然干起了自己喜欢的文化工作并一干就是30年。
从走进大庄乡文化站的第一天起,他就一人挑起重担,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亲朋好友帮忙;实在没钱,就把自己的工资垫上;文化工作底子不清,他就步行或骑车,常年奔波忙碌在村寨农家,为开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做好工作,他除了自学相关政策法规外,还潜心研究书法、美术、摄影技艺和小品小戏创作等。他创作的花灯戏《养儿防老》、摄影作品《千里传佳音》等发表在有关刊物上。
两本相册,记录大庄24年发展变迁
走进大庄乡政府文化活动室,书架上、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报刊,一股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在活动室中央的书桌上,三本外壳发黄的相册格外醒目,翻开相册,早已发黄的纸上粘贴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黑白、彩色照片。
“老张是个特别有心的人,从1990年到现在,有关上级领导到大庄调研、乡里每年组织的文艺活动、人代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的照片都在这三本相册里,这三本相册成了大庄一笔宝贵的财富了”,大庄乡党委书记李正说。1986年11月,乡上要召开干部会议,因为参与会议筹备,张家堂便托人从县城购买胶卷,可临近会议的头天晚上,胶卷还没带到,心急如焚的他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便步行到县城购买胶卷,一路上,刺骨的寒风冻得他双腿发麻,肚子饿得咕咕直响,但他仍然强忍着寒风和饥饿,一直坚持把胶卷买到,回到家中已是凌晨四点。
30年里,张家堂经常加班加点、不分白昼地忙工作、忙助人,把他曾引以为豪的军人身体拖垮了,他身患双肾结石,左肾重度积水,结石直径一厘米以上,医生告诫他说:“有肾衰竭的可能,要注意休息,别拿生命开玩笑。”可他却调侃地说:“活着就干,死了就算”。妻子听了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后几次劝他:“都快50岁的人了,别不要命的干工作”,可他就是听不进去。一次在村委会书写标语时,由于血压高,突然倒在墙角下,同事将他扶起,叫他回家休息,他却说:“没什么,坚持一下就能写完,下星期要来检查。”
卅载奉献,赢得同事赞许和群众好评
无论是干工作还是助人,熟悉张家堂的人都交口称赞。
2010年9月的一天,一位家住大庄村的大妈走进乡政府值班室,正在值班的张家堂热情地为大妈让座、泡茶,看着大妈一脸愁楚,张家堂便与她攀谈起来,在得知大妈在集镇上转了一上午就为找个网吧,与远在海南大学上学的儿子视频通话时,他二话没说,领着她走进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亲自连通网络,看着屏幕上的儿子,大妈笑了。2011年4月,张家堂在大庄村走访农户时,该村村民何明富找到他,希望帮助自己发展食用菌种植,张家堂一方面认真收集各级有关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种菌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他协调贷款,适时邀请县上的种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如今,何明富已经成为大庄乡有名的种菌大户。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他多方争取资金8万元,建起了乡文化中心。为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他千方百计筹措经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共组织全乡大型文艺汇演10次、大型体育运动会12次,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活动50次,组织参加县农村文艺汇演3届并先后荣获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组织举办全乡首届山歌擂台赛、卡拉OK演唱赛等;组织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在新发、红石岩村成立全县首批农村文艺演出队,到周边村组和县市演出,受到广泛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大庄乡的文化工作先后7次受到市、县表彰,乡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一级文化站”和先进文化站。
30年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张家堂凭着对文化工作的无比热爱和无限深情,不顾病痛的折磨,不论条件的艰苦,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献身文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全省人口普查先进个人、全市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全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