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村文艺 >

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中国优秀村歌”,唱出了前屈庄人的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14-01-03 14:17|环渤海新闻网|

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开平区前屈庄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外环大桥空中过啊,飞虹跃彩绕村头。绿树成阴、清街亮道,前屈庄人啊欢乐幸福多!”每天清晨,这首由村民自己作词作曲的《前屈庄赞歌》都会回荡在前屈庄漂亮的楼宇中。这首在“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中国优秀村歌”,唱出了前屈庄人的美好生活。

  “一排排高楼掩映在绿树之中,文化礼堂、带状公园、健身广场、灯光球场、漂亮的学校、幼儿园一应俱全;整洁宽敞的街道两旁,鲜花盛开,绿草茵茵;走进村民家中,做饭用天然气,冬天取暖有暖气,有线电视、宽带信号通到每家每户,电脑、冰箱、空调、家庭影院样样俱全。吃水有补贴,80%以上的劳力成为产业工人在村内及周边企业上班;老人每月领着养老金,全体村民享有合作医疗保险;每天早晚,礼堂、健身广场都有村民活动,周末或节假日的晚上,礼堂里都有演出……”词作者陈丽娟自豪地说:“虽然还叫前屈庄,和城市比没啥两样!”

  作为全省、全市首批文明生态村,近年来,前屈庄在村党总支书记李敬臣带领下,合理统筹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科学规划村庄,全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和谐富裕,百姓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始终走在前列,不断实现新跨越。

  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民强村

  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前屈庄村,陡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唐马路横贯东西将村子分成两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大部分土地被国家逐年征用,拥有近两千人口的大村仅有耕地39亩。面对土地被国家逐年征占造成的地少人多的矛盾,这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把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上,依靠工业、商业服务业实现富民强村。

  1978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村集体投资建成了一个陶瓷厂,开始从事陶瓷生产。万事开头难。建厂之初,村干部们腰背干粮,身背产品,走南闯北,推销自己的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村办陶瓷厂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前屈庄村集体经济终于淘到了第一桶金。现在新明陶瓷厂固定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年产量800多万件,产品畅销欧、美多个国家,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生产厚胎陶瓷的村办集体企业。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村两委还在用地和水电供应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村民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很快,一些有头脑、有经济基础的村民开始兴建陶瓷厂、汽车修理厂、开办汽车运输公司等各类企业。一时间,前屈庄村个体陶瓷厂、汽修厂、饭店、商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地少人多的前屈庄村,在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却靠发展村办企业、个体工商业实现了共同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现在,这村有集体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60家,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还安排周边村及外来务工人员2000多人。

  实施土地复垦,为发展经济开拓新空间

  前屈庄村周边地下有煤炭资源,由于多年来周边企业从事采煤,造成土地塌陷、沉降,前屈庄村许多土地不能再进行耕种,造成大量土地浪费。村两委非常重视废弃土地的开发利用,村党总支书记李敬臣在村两委会上严肃地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决不能让宝贵的资源浪费。于是,前屈庄人积极尝试土地复垦利用。他们首先利用各厂、企生产的建筑垃圾把原来塌陷的土地填平,再在填平的垃圾上覆盖土层,建公墓、搞养殖。不仅解决了本村周边环境的脏乱差问题,还为群众发展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过去无人过问无人要的废弃大坑,如今已经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成为创业致富的新基地。目前,前屈庄已经治理塌陷地500多亩,成为村民新的创业致富基地。

  由于千百年来的习惯,一些农村还保留骨灰坟葬的习俗。前屈庄村因为采煤形成的塌陷地成了许多人埋葬故人骨灰的地方。“我们也在塌陷地上建个公墓,既能让村民有埋葬故人骨灰的地方,又能增加集体收入,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前屈庄村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平整村南采煤塌陷地100多亩,大面积进行绿化,并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建成了前屈庄公墓。公墓建成后,把全村的坟墓都迁进公墓里,统一进行管理。同时对外接受骨灰安葬,彻底改变了过去乱埋乱葬的风俗习惯,美化了环境,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成功建成公墓的基础上,这村又发动村民在塌陷地上建设小型企业和养殖场,既安置了大量剩余劳力,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开展新农村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生活富裕后,改善居住条件成为村民要求最为迫切的大事。如果符合条件的都批房基地再建平房,把现有的土地都使用上也用不了几年。为破解土地紧张与群众住房需求的矛盾,这村从1993年开始就停止了宅基地审批,引导村民由建平房而改建楼房,使土地得以节约和有效利用。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1995年,这村组织有宅基地审批表而没有盖平房的村民和急需住房的村民集资建起了6栋五层住宅楼,仅此一项就节约土地50亩,由此也拉开了前屈庄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在平改的日子里,为保证楼房建设质量,把好事办好,村两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日夜守护在建设工地,既是义务“小工”,又是监工,保证了工程质量。随着一期平改工程的完工,前屈庄已建成五层以上住宅楼21栋,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为了节省资源,改善环境,前屈庄拆掉了自建的锅炉房,使全村暖气与市里管网成功并网。村两委干部与有关部门多方联系,在全村统一供应水、电、有线电视信号的基础上,又统一供应了天然气,让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的同时,依托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实施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改善村容村貌。村集体先后投资800多万元,采取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改造的方式,每年投入资金,把原来的土路全部建成水泥路。目前,前屈庄已经完成村内所有街道及通往周边村的道路的硬化,同时在主路两侧铺设了便道板。在道路硬化的基础上,高标准进行绿化、美化,按照一街一景的布局,栽植樱花、碧桃、玉兰、银杏、金丝柳等各种花木2万多棵,在道路两侧栽种草坪,安装路灯,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去年又修通了村里通往外环路的水泥路。

  为保持村容村貌的整洁,提升村庄建设的管理水平,村里制定了长效保洁机制。村集体投资购买了吸粪车、洒水车,成立了物业清扫队,家家户户实施了垃圾袋装,实施了户收集村清运。在我市开展的农村环境“四清”中,前屈庄村多次受到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彰。

  建设村民中心,丰富村民生活

  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后,衣食无忧的村民们对文化生活愈加渴望。前屈庄村迫切需要有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和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于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同时,村两委一班人在李敬臣书记的带领下,提出不仅要打造经济强村,也要打造文化强村,要让百姓和城里人一样有文体活动阵地。村两委决定利用陡河边的废弃土地进行村民中心的建设。

  经过专业人员规划后,这村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平整土地、挖沟、布线,精简节约搞建设。经过半年多的建设,一个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在村西的陡河边建成。活动中心占地近五亩,有多功能礼堂、舞台、标准灯光篮球场。村民中心建成后,村集体投资购买了音响、健身器材。在村民中心周围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栽种了花草树木,实施了景观照明等。建成后,村民们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来此活动健身,村里也多次组织村民自演自乐,还经常请外地剧团来村演出。现在,村民中心已成为百姓工作之余必去之处。

  有了活动阵地,村民们还自发组织腰鼓队、秧歌队,经常性地排练和演出。体育爱好者组织起了乒乓球联谊会,每天都组织训练。村里购买了象棋、扑克、羽毛球等休闲娱乐健身器具,每个项目都有很多人参加。每逢重大节假日村两委还组织村内外文艺爱好者举办文艺演出。村民中心建成使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支持。村民们有了红白喜事都到村民中心去办,并委托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负责操持,既不用操心费力,还为村民节约了大量资金。并且移风易俗,改善了村风民风,也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增强了群众的向心力,加大了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广大村民通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培养锻炼出一批农村文艺骨干。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同时,也成为展示、宣传前屈庄的一只重要力量,这村村民陈丽娟作词、李俊姬作曲的村歌《前屈庄赞歌》在“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中,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选送的1200多首村歌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优秀村歌”,并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汇报演出、接受颁奖。

  构建农村福利体系,建设和谐村庄

  “这50斤米、50斤面、10斤油一年基本够吃了”。2013年11月30日,开平区前屈庄村民中心人头攒动,笑语欢歌,所有村民都领到了由村里免费发放的米、面、油。这只是这村福利的一个缩影。

  全体村民每人每月享受5元的水费补贴,每户每月享受5元的卫生费,村内女55岁、男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有300元养老金,女50至55岁、男55至60岁每月享受100元生活补贴。为全村所有老年人入了意外保险,所有村民的200元新农合由村集体负担。为了让村民开阔眼界,每年都要免费带全体老年人去北戴河疗养,带青年人去外地免费旅游,前屈庄人的足迹遍布几十个城市和风景名胜区。每到过年过节时,还为村民们发放米、面、油、水果等食物。村里老人过世免费给提供公墓墓地进行安葬……

  对村里弱势群体尽最大可能提供帮助是前屈庄多年的传统。村里残疾人每月都会收到300元的困难补助。村两委实行的“一助一”帮扶已开展了多年,每个班子成员都与一名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而村党总支书记李敬臣多年来一直把两名困难家庭作为帮扶对象。李耀宗说起村干部们帮自己解困就眼含热泪。2005年,李耀宗突然得了尿毒症,每月都得到医院去做透析。正当李耀宗一家为大笔的医疗费发愁时,李敬臣带领村干部们前来慰问,了解家里的困难状况,安慰李耀宗保重身体。第二天,村两委就组织了为李耀宗捐款活动。村干部们带头,半天时间就为李耀宗捐款2.4万元。为解决李耀宗一家的生活困难,村里安排李耀宗到村委会看大门,使他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还帮助李耀宗的女儿在村内办起了理发馆。村民李新会一胎生了三个孩子,而妻子又有心脏病。由于孩子都在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幸,李新会又得了脑出血,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又是村委会号召村民向他们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全村男女老少一天时间就为他们捐款2万多元,解了他们一家的燃眉之急。几年来,组织党员群众多次为因病导致生活困难的李文玲等三名村民捐款共计七万多元。

  创新管理体系加大教育投入

  走进开平镇前屈庄村委会办公楼,左侧墙上“网格化精细管理责任划分一览表”格外醒目。7个网格划分,所辖区域、户数、人口,网格督导员、格长、调解员、协管员、警员、志愿者的名字和电话一一标明。表格右侧是网格化分示意图,每个网格都用不同颜色标出,红色圆点则代表摄像头所在位置。示意图甚至连网格内住宅房型及周边建筑都进行了详细划分,工作的仔细与严谨可见一斑。

  创新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是前屈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结合学习各地村庄管理的先进经验,这村开创了社会管理网格化的全新模式,投资40万元建立健全了各种硬件设施,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实现了全覆盖。针对村内流动人员较多的实际,村委会出资结合当地派出所成立了巡逻队,配备了巡逻车,建成了警务室,在村庄主要地段安装了11个监控摄像头,为网络管理人员配备了人员定位手机,加大治安防范力度和社会综合治理力度,使村内治安状况越来越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安全的居住、工作环境,广大群众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

  致富不忘办教育,投巨资建设高标准屈庄小学,曾经在开平传为佳话。原来的屈庄小学始建于1949年,是前屈庄和中屈庄村合用的小学,校舍阴暗潮湿老化失修,软件设施也落后,很多学生转而去别处求学,造成大量学生流失。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2010年,这村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屈庄小学。新建成的屈庄小学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学校拥有开平区第一个标准的塑胶跑道操场并拥有标准的篮球场及排球场。建有科学技术中心、图书阅览中心、信息技术中心、音美艺术中心和幼儿教育中心等,成为开平区最好的小学之一。

  2011年9月28日,前屈庄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开平区首家村民学校。从这一天起,广大村民不但可以通过村民学校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普法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农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还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大餐。

  如今的前屈庄村,经济发展,村容整洁,村民富裕,生活幸福,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省级文明生态村”“科学发展示范村”“先进基层党支部”……满满一面墙的奖状、牌匾书写着前屈庄人奋斗的历史;村民们送来的数十面锦旗诉说着村两委亲民、为民的故事。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前屈庄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这村有个好带头人,那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李敬臣。已经连选连任20多年的李敬臣先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被中共唐山市委授予“一好双强”型农村党组织书记,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入选河北省十大优秀村官,当选为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荣获市级文明村镇、平安诚信村庄、开平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2011年1月由全国乡风文明论坛组委会和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社会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十佳文明奋进乡村”荣誉称号。

  前屈庄还将发生巨变。村党总支书记李敬臣告诉记者:我们结合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前屈庄今后发展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经全体村民表决同意,将对全村剩余的震后平房进行改造,全体村民都将搬进新楼房;借助平改,再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敬老院,把全村的老人集中供养起来……

  回顾走过的足迹,展望美好蓝图,村民们相信:前屈庄会越来越好!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