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农村教育 >

“阳刚之气”在乎体格,更在乎品质

发布日期:2021-02-02 10:10|发布:中乡网|责任编辑:晓东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男子汉与女性化”的话题都会掀起一波讨论。最近这次,源于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一份答复。

  1月28日,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答复函,表示将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等方面着手,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

  诚然,受一些网红文化和娱乐圈风潮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形成了“以弱为美”“以精致为美”的审美倾向。但这种倾向与追风是否就该被定义为“女性化”并且大张旗鼓地纠偏,值得商榷。

  有人认为,“女性化”更多的是指在当今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下,男性缺少了自古有之的豪放、不拘小节,而多了一些敏感和柔弱气质。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观点更像是对长期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男孩该玩模型汽车,女孩该玩芭比娃娃”,即使到了2021年,这样的声音依然有很多。有教育专家观察过,在幼儿园里,小班的男孩会自然地承认自己喜欢布偶娃娃,中班大班里这样表态的男孩数量则逐渐减少,到了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男生都会认为那是女孩子的玩具。谁要是有异议,则会引来哄堂大笑。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男性该不该蓄发、能不能化妆,女性能不能剪短发、该不该从事体力劳动。在社会日益包容、多元的当下,如果把这些作为“男性化”“女性化”的评判标准,说白了也是贴标签。

  除了“女性化”,上述答复函中另一个引发讨论的关键词是“阳刚之气”。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阳刚之气”应该针对所有学生,而与性别无关。

  阳刚之气当然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希腊文明的璀璨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若不是古希腊人凭借强健的体魄在海上掠夺时,通过腓尼基人学会了书写的艺术,当时的许多思想、著作或许就难以流传下来。

  不过,表面的强大绝不是阳刚之气的全部含义。不然,全民军事化管理的斯巴达何以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及最终被它消灭的雅典?可见,“野蛮其体魄”还得“文明其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而不是贴着诸多标签的“男人”和“女人”。

  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天生气质和正当喜好不应有贵贱、高下、好坏之分,不应用刻板印象制造出更多的人为约束框架。另一方面,负责任、有担当、明是非、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等品质,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习并追求的“阳刚之气”。

  要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林黛玉式女性可能“活不过三集”,好莱坞壮汉式男性大概率也会麻烦不断。更多时候,坚强给了女性以力量,温柔则让男性多了绅士风度。

  就在最近,法学教师罗翔获得了B站“年度最高人气奖”。在领奖时,他看起来与“强壮”“高大”“男子气概满分”并不搭边,但通过视频普及法理、法律,罗翔让诸多普通人领略并相信法治所倡导的公平和正义的力量。说他有满满的“阳刚之气”,谁又会反对呢?


来源:工人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