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9-09 11:04|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本网编辑
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最好的资源都给了教育”的浙江,记者走访了4位十分有个性的教师。他们分别执教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4个阶段。织网、设计、治愈、筑梦……他们用不同的育人方法,坚守着为师者的初心。把他们的情怀、理念和实践串联起来,“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人”的答案,呼之欲出。
“织网师”王芳:让孩子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在浙江省学前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王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开始思考并总结学前教育系统的教学内容目标,探索多种所有制办学模式,形成独立的幼教课程体系,让幼儿园从简单的“托管所”,变成孩子成长的“奠基石”。
缔造了浙江14所“名园”的王芳,办公室却不足10平方米。接受采访时,她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白纸,用黑色水笔在上面写下关键词。
“学前教育要学知识吗?当然要,但不是小学知识的低龄化,而是一种思维准备,让孩子在学知识的时候更自觉、充分和快乐。”
王芳经常会去请教退休的老幼师,学前教育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品格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支撑其未来的发展。
1999年,她总结出了以情绪、情感为核心的“织网式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情绪调整等等,为了深入相关研究,王芳干脆卸任了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
“很多人问我这些年到底在研究什么,毕竟情绪情感研究,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王芳说,“我觉得,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过去我们没有深入到‘人’的角度来研究学前教育。有了情绪情感的支持,才能让孩子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知识、个性、情绪、品格……采访结束时,王芳在白纸上写下的关键词全部串联了起来,成为一张网。她说,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就是“织网”。想用这张网,兜住那些跌跌撞撞却一往无前的孩子。
“设计师”杨一青:抓住塑造孩子的“黄金期”
12岁就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钢琴神童薛逸歌,2015年曾在浙江省音乐厅召开过一场个人演奏会。演奏会结束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接受鲜花,而是邀请一位老师上台,为他献花。
这位老师,就是杭州市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曾经,为了让薛逸歌能更好地练琴,杨校长允许她只来学校上半天课。
“个性化发展,不是口号,是要落实到行动中的,甚至有些时候,要担一些风险。光学校的那几节音乐课,培养不出音乐家。光是学校教育,也不足以培养出杰出人才。”杨一青说。
“站在未来,做当下的教育”——这是杨一青的办学思想。在他看来,育人,需要一种前瞻性的设计。而小学阶段的教育设计,尤为重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是道德、习惯、素质、视野等形成的“黄金期”。
40年前,杨一青就提出了“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小学教改纲领。20年前,他又提出了“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为实现这些“设计”,他不断扩充优秀教师团队,形成优质学校的管理运行模式。学校连续举办了32届青年教师课程评优活动。“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32年坚持做一件事情,你觉得教师队伍能不抓起来吗?”
上世纪90年代初,杨一青谢绝了教育局局长的职位,留在了教育教学一线。“当时,我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管理研究刚刚起步。我觉得特级教师,就是要留在学校里做更多事情。”
退休后,通过浙江省“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杨一青连续10年培育各地校长125名。在一届培训班的结业典礼上,学员校长们拉出了5米长的横幅,写下“杨老师我们爱你”7个字。
“教师的口碑永远是最重要的,要经得起别人的评价。虽然77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因为我的生命,会在教育事业和学生中延伸。”杨一青说。
“治愈师”陈立群:“轻装上阵”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到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陈立群校长待过的每所中学里,都有一片“志向林”。入学时,每个学生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放入密封的瓶子,埋在亲手种下的“志向林”里。
“20年、30年之后,学生们可以来看看,瓶子就永远放在那里,学生们的志向就沉淀在那里。这个仪式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鼓励学生们朝着一个目标走去,这是‘志’,二是要一鼓作气走到底,这是‘气’,凡事成败皆取决于这两个字。”陈立群说。
贫困学生、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从教40年,相比于“锦上添花”,陈立群做了更多“雪中送炭”的事。2001年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时,他创立了“宏志班”,让上千户寒门走出了贵子。
“刚接触困难学生时,我以为免了他们的学费,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就可以了。慢慢发现,他们很多内心封闭,心酸的经历形成了消极颓废的思维定式。‘走近’他们的内心很难,‘走进’就更难了。”
意识到这一点,陈立群逐渐把“育人”的重心从物质帮扶转移到解决精神问题上来。通过课题研究、团队干预、班主任培训等方式,严惩不贷与温和治愈双管齐下,“让学生们知道,物质上的贫穷都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的贫穷才会无药可救。”
“做老师的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在教育自己。唤醒学生的时候,也在唤醒自己。我们一定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呼声和想法,了解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经历了什么。只有解开孩子们的身心‘镣铐’,他们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筑梦师”苏德矿:愿每个孩子都能“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
“上课不看课件,只需一根粉笔,再复杂的证明,也能讲得条理清晰。”“矿爷的课,不仅仅是数学课,而是逻辑思维课,是人生哲理课,更是坚定梦想的课”……
上过高等数学(微积分)的人都知道,这门课的难度有多让人“绝望”。可是浙江大学苏德矿老师的这门课,300人的名额却有3000人报名,慕课视频、直播平台上,苏老师的课程点击量过百万。
在古旧的书房里,看着苏德矿老师满桌子的书籍草稿,看着他戴着1000多度的近视眼镜,用手机给微博留言的孩子们解疑释惑,记者开始理解,再枯燥深奥的课,也会因为老师的用心而成为“网红”。
“学生们觉得数学难,有的是思维方式不对,有的是学过的知识点忘了,还有的是上课的某个环节突然开始听不懂了。所以老师一定要掌握几条,一是认真备课,二是研究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脑子而不是走流程,三是注意细节,把课上得更精细。”
苏德矿的“分析综合法”“形象教学法”,成了许多学生学数学、品人生的法宝。“无论孩子们将来从事什么,数学都是打基础的。掌握了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理想。”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学好微积分,苏德矿在慕课上分享视频,直播上课,开设微博“矿爷课堂”给孩子们答疑。2019年8月24日,苏德矿要做手术,生怕手术后声带、手指受影响耽误上课,他硬是在术前的10天时间里,不分昼夜地预录完了210节课程视频。
“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学习的平台,有许多优秀老师开设的课程,只要愿意学,总能找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苏德矿说。
在某一年开学典礼上,苏德矿寄语新生:“愿你们每个人,都能‘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此后,不少学生把这句话当作了座右铭——人生,就是逐渐克服困难,用一个个小目标累积成大梦想。(记者 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