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4-01 10:45|来源:中国青年报 奉啸敏|
党的十八大以后,身为乡村教师,生活中的获得感越来越明显,教学中的成就感却越来越淡化。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反思。
教育活动除了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三者合一,协调发展之外,始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单靠教师的自说自话,那不是教学,那只算单口相声。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三大幸事之一。身为教师,谁不想育才?谁不想育英才?可惜的是,近几年,这种育才成就感先是有所下降,后是急剧下降,且已形成趋势。
一条优秀学生流失链正在悄然形成:大城市的国外留学,二线城市的流向一线城市,乡镇的流向城市,农村的流向乡镇。
以笔者所在的中部省份为例,有条件的想方设法让孩子去省城(在高考各省自主命题时尤为盛行),进不了省城的想方设法进县里最好的省属示范高中,其他普高、职高当然是最后的选择。
初中、小学也是一样。第一选择当然是进县城最好的私立初中,县里一些高中设初中部后,私立初中变为第二选择。
家长的这种抉择也无可厚非。只是背后还是有一个教育公平问题,也有一个教师获得感的问题。
我们在说教育公平时,经常强调师资,强调办学条件,往往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每到开学季,省城到县城,县城到乡镇进行优质生源掐尖,早已司空见惯,且还愈演愈烈,既造就了湖南长郡、河北衡水这样的教育巨无霸,也导致更多的普通高中垫背式的碌碌无为。
多年前,乡村学校也能出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的状元。而今,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差不多沦为扫盲。这样的结果,不管放在哪个乡村教师身上,都会不甘心。
其实乡村教师最在乎的,首选的并不一定是提高薪资水平,也不一定是改变办学条件,他们也需要教学成就感,他们也需要得英才而育之的获得感。
(作者系基层教师)
(责编:玉玲)
下一篇:听得见的世界 看得见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