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阳光,洒在古老的宅院,四下静悄悄的,偶尔有书页翻动的声响。
文昌市南阳乡水昌村有一座特殊的爱心书屋。说它特殊,是因为它非政府拨款,也非村民合资,就建在一所百余平方米的私宅里,所有的建设经费都来自宅子的主人——已故海南省技师学院退休高级讲师李建忠。
再有几个月,就是他去世三周年的日子了。到那时,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书屋将进行扩建奠基。据说,那是这位执教终生的老人最后的心愿。
“国家要我去哪,我就去哪”
1937年,李建忠出生于水昌村的一个革命家庭,其父李德云作为首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又去往宝鸡、洛阳、郑州、徐州、南京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在那段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日子里,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就是李建忠的枕边故事。海南解放后,他被父亲接到南京同住,这时才取定的学名“建忠”,更是寄托着父亲对其“建设祖国、为党尽忠”的殷切期望。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严格的家风家训影响下,李建忠格外勤奋刻苦。几年后,他又随父亲到了西安,高考时取得了西安市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报考了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和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新组建的延安大学物理系录取。
李建忠的儿子李旭明说,父亲当时心有不甘,想复读一年再战清华,但爷爷却对他说,“革命圣地延安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是革命胜利的摇篮。”
这一句话,改变了李建忠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去往延安大学就读,还放弃了毕业留校工作的丰厚待遇,主动请缨到当时延安地区最贫困的革命老区志丹县,成为了志丹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在志丹中学就职期间,李建忠和几个年轻教师挤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就连饮用水都要每天步行好几公里去挑。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极为匮乏,连一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他不仅没有抱怨,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编纂教材或是力所能及地收集材料,带着学生做一些实操训练。
“虽然苦,但父亲始终没有动过离开讲坛的心思。因为爷爷对他的教诲已经融入了血脉:‘年轻人要勇于承担和奉献,要去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李旭明说,为了鼓励自己,父亲还在日记里一笔一划地写下——“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家乡越苦,越说明我回对了”
这句承诺,李建忠用一生来忠诚履行。
1988年,刚刚建省的海南急需大量人才。在“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激情潮流中,已经年过半百的李建忠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面。
“其实,当父亲做出这个决定时,我们全家都投了反对票。那时的父亲已有高级职称,广州、深圳等地的学校都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不管选哪一个地方都比海南条件好。”李旭明说,但父亲还是一意孤行,当年春节就赶回了海南,还找到海南建省筹备组,表达了“作为革命后代,希望到条件最艰苦,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担当、服务国家”的心愿。
就这样,1989年,在外地漂泊了几十年的李建忠终于如愿回到了家乡,还特别选择了刚刚组建的海南省技师学院任职,只因认为海南职业教育底子薄、基础差,而建省办特区又迫切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一夜之间,他仿佛又过回了30多年前在志丹中学工作的日子——学校没有宿舍,李建忠只好暂住在海甸岛亲戚家,一住就是3年之久。50多岁的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近十公里,有学生需要晚修辅导的时候,常常是深夜才返回到家。由于学校师资匮乏、教材落后,他还主动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程,每天都在备课、讲课、编写教材、组织实践等工作中忙得连轴转。
该校教师陈王克说,李建忠教的是实操性很强的电力系统运行专业,但学校里可供实践的设备十分有限,大多是工厂或供电厂淘汰下来的老旧零件,通常是好几个学生共用一块线路板。李建忠不甘于照本宣科,而是到处收集图片素材,又多方联系工厂申请进厂参观,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贴近实际、学以致用。
“可以说,不仅是教学设备差,学校的教师经验少,学生基础也不好。李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既要辅导学生,又要指导教师,真是劳心劳力。”该校教师陈强曾就此问过李建忠是否后悔返乡就业,得到的回答却是:“还是家乡好,回来心里踏实。条件越是艰苦,越说明我回对了。”
“要让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
“工作期间,父亲一回到家就趴在书桌前,很少有时间跟我们谈话。”李旭明告诉记者,因为李建忠年事已高,又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许多高级中学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提出让他过去担任领导职务,“但父亲不肯,他说他要和学生在一起,要一辈子当教书匠。”
一次,李明旭返乡探亲,只见自家屋里坐满了孩子,一个个捧着碗筷吃得正香。一问才知,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父亲总是借着义务补课的机会留他们在家吃饭。
他印象中的父亲,一身衣服能穿几年,直到袖口磨得发亮;一双皮鞋能穿十年,直到看不出本来面貌;饭桌上常年是一碗稀饭配一碟咸菜……可那一天,摆在孩子们面前的却是香气四溢的鱼肉佳肴。
李建忠不是用不起、吃不起,他的工资在当时已不算低。只是他太“挥霍”——得知村里的孩子李铭归因贫失学,他就匆匆忙忙地找到家里,把学费和生活费塞到他手上,反复叮嘱再有困难还找“伯伯”;听说另一个孩子李冬雨也因家庭贫困,几次想放弃学业,他又解囊资助其直至大学毕业,还常写信鼓励李家姐弟,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这样的事情,数不清发生了多少回。当地许多孩子,就是靠着李建忠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读完了高中甚至大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在因患直肠癌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后,李建忠又抓住最后的机会“挥霍”了一把,于2003年把祖屋改造成为一座能够辐射周边8个村庄、600多人的爱心书屋。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既有他本人多年的藏书,更有专门采购回来的畅销新书,涉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
“在那以前,村里的孩子哪有书读?想看书,就得到很远的镇上去买,买回来后人人都抢着阅读,不知什么时候才排得上队。”李铭归说,书屋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休闲娱乐。他就是在那里接触到海南黄花梨的鉴赏知识,才迷上研究了这种神奇的木头,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在业界崭露头角的年轻藏家。
可惜的是,因为病魔来势汹汹,李建忠未能亲眼见到这所书屋从老宅里搬出来,扩建成为一座真正的农家书屋。临终前,他还满心挂着书屋的扩建计划:“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是我最后的愿望……”
今年年底,书屋就要启动扩建了。李旭明返乡时特别焚香祷祝,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告诉他这个消息:“阿爸,乡亲们都很期待。”他相信父亲能够听到,亦能够明白儿子心中所想——他将继承父亲的遗愿,尽快将书屋扩建和完善,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图书,“让更多农村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也许,到那时,会有更多孩子读到这位老人的故事,也会有更多青年想起被那声“阿侬”温暖过的童年。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