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融媒体中心
暮春时节,漫步在山丹县的各个村庄,无不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让这里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山丹县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实施“三大行动”,打通要素进城下乡通道,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
一村一韵换新颜
“这几年,我们村里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破旧危房都拆除了,以前常见的乱草垛也不见了,生活垃圾也有了专门的垃圾收集点,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的,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变好。”今年65岁的李剑,亲眼见证了城西村的变化,也见证了农村环境由乱到净的变化。
走进东乐镇城西村,干净整洁的沥青村道,错落有致的村居民舍,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跃然眼前。城西村并非个例。在位奇镇芦堡村,一条条水泥街道干净整洁、一盏盏新式路灯静静矗立、一排排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赏心悦目,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广场更让人眼前一亮。
芦堡村作为山丹县创建的首个全国文明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注重挖掘乡土文化元素,不仅收集了很多村民闲置的旧农具、老家具,还把之前用过的旧涝池重新改造,这样既提升了村容村貌又展现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还打造了一处群众农闲时可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看到广场上的好多老物件,就能想起我们年轻时候的好多事情,看着它们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情,很形象也很有意义,孩子们能直观感受到长辈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在芦堡村生活了60多年的张天文老人说,看着村子越来越好,自己曾经使用过的老物件还能起到美化村子的作用,很是开心。
城西村、芦堡村的变化只是山丹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山丹县在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的同时,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规范化、制度化。截至目前,已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8个、文明村80个,占比分别达到100%和72%。
一村一约塑乡风
走进陈户镇寺沟村,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乡间田野铺展开来。
“黄赌毒,伤风又败俗;盗抢骗,害人害己路;邻里斗,两败俱伤途;操办风,攀比难重负……”这是寺沟村全体村民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凝聚着村民的共同价值观,规范家家户户的道德准则,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顺应农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新变化、新期盼,反映着“民愿”,推动寺沟村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寺沟村自从制定完善了这个村规民约后,不管是婚丧嫁娶风俗还是人居环境,都比以前好多了,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顺、干群和谐,生态环境美、人居生活美、乡风文明美的‘三和三美’新农村。”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伯海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山丹县的各个行政村都结合各村实际,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提倡什么,摒弃什么,清晰明了,让农民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
一村一队暖人心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山丹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组织开展专业化、分众化、精准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发挥了志愿者、志愿团体的主体力量。
“我的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我们村的那些年轻人会经常过来帮我擦玻璃、扫院子,有时候还会给我洗衣服,家里电器出了问题也会给修好,真是给我帮了大忙。”说起村里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东乐镇城西村村民白秋莲开心地说。
山丹县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严格按照“四个一”的工作思路和1+10+N的志愿服务队伍架构模式,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主线,组织广大志愿者以“讲、评、帮、乐、庆、践”为主要方式,开展党的政策领悟、主流价值引领、良好风尚孕育、守望相助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了农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村群众思想认同,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目前,山丹全县已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98个,实名注册志愿者26354人,通过志愿网络平台发布活动项目589项,服务城乡群众4万多人次。(石晶)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