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犁县达西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12月19日摄) (通讯员 李飞 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走进尉犁县达西村,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场景在这里真实呈现。村貌改变、产业兴旺、文化兴盛、理念革新……交错纷呈的华丽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了人们对乡村的传统印象,也见证着尉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庄蝶变的过程。
达西村村民张桂霞冬季也闲不下来,一边响应村里的号召谋划明年的庭院经济、产业发展,一边在县城的楼房里照顾小孙子,村里隔三岔五举办的文化活动、培训讲座,她积极参加。1981年,张桂霞从河南老家来到达西村,又曾经担任过村干部,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牵动着她的心。
“过去达西村是一片盐碱地,荒凉、破败,路上的浮土没过膝盖,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大家都喝大渠里的水。如今大伙儿生活好了,城里村里都有住房,开上了轿车,家里通了天然气、办起了农家乐,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这样的好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张桂霞有说不完的话。
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张桂霞所在的达西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的指引下,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明星村、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达西村党委书记沙吾尔·芒力克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如今,像达西村这样的美丽村庄在尉犁县可不止一个,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达西村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比如,百果之园哈拉洪村、民宿旅游霍尔加村、花园村庄古勒巴格村……尉犁通过实施村道硬化、整治裸房、院落改造、景点串线、观念提升、垃圾处理“六治同步”工程,逐步形成了“一村一景、一村一特”,在保存历史旧貌、突出民俗特色基础上, 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同步提升,着力构建环境优美、民风古朴、整洁靓丽、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成了尉犁县许多农村群众的心声。
从规划先行到稳步推进 巧绘美丽乡村建设蓝图
尉犁县按照“规划先行、群众参与、统一施工”的要求,合力推进美丽乡村硬件建设,多点布局、串点成线、联线成面,构建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全域美丽的乡村格局。
根据各村实际,尉犁县按照村庄毗邻城郊、罗布人村寨、塔里木河等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自然环境以及乡村文化底蕴的不同,进行科学布局、实地勘测、整体规划,确保“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
该县在每户农家推进“四区六有”,四区即划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仓储区;六有即有一个院落、一个葡萄架、一个民族炕、一个馕坑、一群家禽、一个菜园。
在达西村村民吾买尔·买买提尼亚孜家,菜园里搭建的小拱棚,夏天种植各类蔬菜,冬天打扫干净,为开春做足准备;圈舍远离生活区,除了养的50多只羊外,还有肉鸽和土鸡,彩漆木栅栏将种植养殖区划分开,砖石路在各区间环绕,田园风情尽显,前院葡萄架下“桃园人家”的风情园招牌引人注目。家里空房间充分利用起来可提供民宿服务,菜园里的新鲜蔬菜直接供给风情园。他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集采摘、田园休闲、供应农家美食、提供少数民族风情民宿的优选之处,也是全县美丽乡村庭院示范户之一。
吾买尔说:“过去种棉花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村里变美了,干部们和周围邻居一起给我出主意、提供技术帮扶、介绍顾客,让我的庭院也充实起来。我的口袋里有了钱,干劲儿可足了。”
同时,该县注重发挥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等活动,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征集吸收乡镇、村干部以及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教育引导群众3.3万余人,组织150余名村干部、农民代表赴焉耆、和静、博湖等地参观学习、现场观摩,有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自觉行动的主体意识。
在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喀尔曲尕乡琼买里村,近几年通水、通电、建房、修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激发了村民们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自发投入到村道硬化、院落整治中,主动拆旧建新,还组成了清扫、修整、平地义务小分队。
2017年以来,尉犁投入资金2.94亿元,26个示范乡村完成美丽蝶变,以点带面、稳步持续推进全县各村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 让美丽乡村生机绵延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尉犁县牢固树立稳定、可持续的经营发展理念,找准每个乡镇、村的发展定位,结合脱贫攻坚工作,从建设美丽到经营美丽,找准“结合点”,让村民真正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实惠。
该县将美丽乡村建设同改善村居环境相结合,各村开展了村庄整治行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随处可见干部群众挥汗劳作的身影。从拆旧房建新居,到统一粉刷墙面、种花种树,到卫生整治、改造厕所,再到推土填沟、河渠清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文化广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真正给农村“洗了脸”,使过去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彻底改变。
喀尔曲尕乡阿瓦提村村民热合曼·巴开指着他家地头的河渠,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从我家往那边看,全是杂草、土堆、垃圾,渠对岸是啥根本看不见。后来,干部们带着我们全村的村民剪树枝、铲土堆、清垃圾,大家一起动手。看看现在,河水、胡杨、水鸟,多漂亮!”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尉犁县搭建“心连心”木栅栏850公里、葡萄架40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137公里,农民自己动手完成庭院铺装6.8万平方米,完成外立面改造154.3万平方米。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2300余盏,完成农村燃气管道开挖98.8千米,排水管道2.29千米;新建文化活动室9600平方米,村级阵地3.36万平方米,形成了人人参与、投工投劳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发展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和源泉。该县依托美丽乡村,与“土地流转+”模式和庭院经济“填满装实”相结合,集聚城乡均衡化“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引导农户利用庭院内外、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和土地,大力发展百果园、蔬菜园以及打馕、养殖、家庭手工作坊等庭院经济,开办桑葚园、养殖园,打造葡萄长廊等。2018年,全县开辟房前屋后闲置土地5266亩,新增蔬菜种植2478亩、经济林5795亩、家禽存栏23.95万羽,庭院经济户平均增收7100元。
乡村美了,休闲农业、休闲旅游等各种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不断充盈的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去年,尉犁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8元,达到18362元。
该县墩阔坦乡琼库勒村、霍尔加村利用罗布人村寨旅游沿线地理优势以及塔河、胡杨等自然景观,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本土民俗特色的农牧家乐、民宿、采摘观光园,开设土特产、手工艺品、烧烤等小商店、小巴扎,吸引游客吃住在农家、游购在乡村,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该县还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搞活租赁经济相结合,对无人照看的农民房屋院落进行分类,一次性整体修整,配齐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做活院落租赁、菜园出租、果园出租、禽畜代养等租赁经济,吸引向往原生态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定期来村里小住,村民可以通过帮助城里人照看房屋、管理果蔬、养殖禽畜等赚钱,盘活农民院落资源,提升房屋院落价值,增加农牧民收入。
从“面子美”到“里子美” 干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活条件是基础,逐步转变村风民风才是“硬提升”。该县将美丽乡村管理维护纳入村规民约,签定1-2年建设管理责任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与各项优惠政策、补贴挂钩,形成村集体管理监督、村民分片负责的机制。并在各村广泛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除陋习、树新风”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维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自发地对乡村主要道路进行清扫保洁,“主人翁”意识进一步体现。
古勒巴格村村民塔热比·沙依提说:“‘古勒巴格’意为美丽的花园,过去哪有花园的样子,土堆、垃圾场……现在可是名副其实了,孔雀河沿岸种满了向日葵、格桑花,这么美的家园,村民们主动对花草管护,锄草、施肥、浇水。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
在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制定、宣传惠民政策,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的同时,该县的乡村干部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访惠聚”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开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匹配的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群众认可,基层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明显提升。
眼下,尉犁各村在冬闲时节,把村里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妇女代表等集中起来,大家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好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谁不说咱家乡美”系列活动,让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过去,村里的文化活动少、设施陈旧,也没人定期组织。这几年,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得到全面改扩建,更新了室内活动设施。如今,在宽敞明亮的村文化活动室里,会定期开办农牧民夜校、道德讲堂、技能培训班等,还会经常举办文艺活动,真正实现了村美人美乡风美。
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尉犁乡村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浓缩了时代变迁,见证了社会发展。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幅“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尉犁大地徐徐展开。(通讯员 庞博 陈民峰)
(责编:叶子 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