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魅力乡镇 >

陕西这5年—— 农村美农民富的西安样本

发布日期:2017-10-13 10:46|三秦都市报|江山多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广大农村美好愿景的形象勾画。
  西安,坐落在丰沃的渭河平原,成长于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西安,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并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农业现代化脚步不断迈进,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建设幸福新农村,共享幸福新生活”成为西安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也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现农村美农民富的西安样本。
  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
  《白鹿原》让我过上富足日子
  董岭村可谓是西安市幸福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多年前,这个隐藏在山沟沟里的小村子发展落后,百姓居住分散,交通不便。2014年,董岭村搬迁到西河新村后,逐步建设成了蓝田最美乡村之一。
  走进董岭村,三秦都市报记者看到的是村口高大气派的门楼,宽敞整洁的道路,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农家院落……
  好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美丽画卷。
  李云霄是董岭村的村民,在前几年,她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月入上万元。现如今,她家盖了气派的房子,自己开了农家乐当老板,短短一年光景,生活发生了巨变。用她的话说,“一部电视剧《白鹿原》,带火了我们这个村,也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去年以前,作为单亲妈妈的李云霄还在镇上一家幼儿园打工,月薪只有1200元。既要赡养父母,又要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瘦小的她没有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昂起头奋力拼搏。
  电视剧《白鹿原》热播后,这个位于白鹿原影视城脚下的小村庄逐渐声名鹊起。李云霄果断决定——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她开了一家集住宿与吃饭为一体的农家乐。吃的喝的自己亲手准备,客房不间断打扫,事无巨细。
  短短一年多时间,李云霄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把这些变化归结于“自己赶上了好政策”。“以前我们村又偏又穷,2007年,环山路修通,村子跟外面接了轨,发展了一大截。这两年,随着影版、剧版《白鹿原》陆续播出,村里的经济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又是一个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大变化。”
  生活好了,钱袋子鼓了,李云霄把孩子送到了县里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的笑容多了,身体变好了,也成了她最得力的帮手。
  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人这样形容鲍旗寨村——“中国的普罗旺斯”。
  这里是天然的绿色氧吧,这里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国画”,这里宛如世外桃源。东邻西部影视城,西邻汤峪温泉度假区,南与云台山景区相连,北沿关中环线,交通便利。
  儿子婚期临近,村民谭养红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前两年老谭啥时候都是一脸愁容,你看现在日子过好了,感觉一下年轻了十几岁,熬出头啦。”乡党们打趣道。
  2015年,他还是这个村上的贫困户。这顶“帽子”曾经让好强的他抬不起头来。
  贫困是因为家里的老人生病。谭养红告诉记者,“当时我父母亲先后在一年半时间内住了18次医院,我要照顾老人,啥活也干不成,一年半时间就外出做了3天工,劳力没有了,看病又费钱,家里欠了不少账。”
  那几年,谭养红整日里紧皱着眉头,妻子陈海茹也心事重重。“那时候老人看病要钱,两个娃娃上学要花钱,全家6口人就指着他一个人,他还脱不开身去做活,真是天天愁这日子咋过呀。”陈海茹告诉记者,鲍旗寨村三面环山,蜿蜒起伏的丘林地貌很有特色,是摄影爱好者、美术爱好者拍景、写生的绝佳去处。2008年起,村子就发展成了著名的写生基地,不少村民家都挂起了“写生户”的牌子,接待旅游者吃饭、住宿,很多村民因此致富。
  “那时候我就想,我们也可以靠山吃山,把日子过好起来。后来镇干部、村干部就把扶持我家搞写生户列为了重点事项。帮着我办理各项证件,还联系就业局给我培训。很快就帮我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这不,今年我都已经开始接待学生了。”如今,陈海茹一边在家接待游客,一边打理着家里的田地,谭养红靠着装修的手艺外出做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记者了解到,鲍旗寨村全村306户村民,其中有90户左右在做写生接待,全村平均每个月能接待数千人次,一家接待户平均每年能创收三四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谭养红说。
  长安区滦镇街道上王村
  美丽小村谱写幸福生活之歌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走,到上王村吃饭去”,成了不少城里人挂在嘴边的话。
  一到周末,村里车水马龙,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美味健康的农家饭菜,充满乐趣的农耕文化体验,让众多都市人都热衷于来此体验田园生活。
  村里人的钱袋子鼓了,日子自然红火了,村民王保良对此深有感触。“一年前我还要啥没啥,老婆都找不到,日子过得紧巴得很。”几间砖瓦房,小小的门头,去年之前,王保良的家隐藏在村里成片仿古建筑中,显得很寒酸。
  上王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二虎向记者介绍:“之前,保良的老母亲常年生病,没有闲钱也没有人手。就算把房盖起来经营农家乐,也没有人可以帮手。他的观念也比较落后,不敢闯不敢干。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一些贫困补助。”但是,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看着他家的日子始终落于人后,王二虎等一拨村干部着急,王保良心里也挺不是滋味。
  “去年初,村里终于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想办法,找出路,给他补助建房。房盖起来了,媳妇也找到了,如今保良媳妇负责打理农家乐,他外出打打零工,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王二虎说。
  9月28日,记者见到王保良时,他正搬了把梯子在擦洗自家门楼。“马上‘十一’假期了,这几天忙得很,又得打扫卫生,又得备菜备粮。可不敢偷懒,砸了咱上王村的招牌。”门楼上锃亮的瓷砖和他的笑脸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蓝天白云,青山如黛。
  白墙灰瓦下青竹映翠,上王村9条宽广的街道上,矗立着一座座精巧宅院。农田、鱼塘、果林,花草芬芳,呈现出一幅风光秀美、百姓富足安乐的田园生活画卷。
  而十余年前,上王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千元。现如今,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关中农村发展成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上王村的村民用勤劳谱写了一曲“建设幸福新农村,共享幸福新生活”之歌。
  周至县二曲街道镇东村
  过上好日子传承新风尚
  如果说经济建设为幸福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精神文明建设则为广大农民注入了“精气神”。
  如何把提升农民素质和改善乡风文明紧密结合,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诚信友善、文明和谐时代新风。走进镇东村,就会找到答案。
  今年63岁的董麦成说,“这两年,我家发生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是组织给予了我幸福的新生活。”
  董麦成的家四世同堂。“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养家的重担全在儿子一人身上,日子过得有些紧巴。”这名老党员告诉记者,是国家的帮扶政策和集体的照顾让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前几年,组织先帮我解决了看病难题,现在基本上能达到就医不花啥大钱,这为我们家减轻了最大的负担。”以前因为经济拮据,董麦成的家连个大门都没有,就是一个敞着的院子,村上给他家修葺了大门,粉刷了墙壁,“还给我家修了卫生间,家看着像那么回事了。”
  今年村集体还为他购置了一辆三轮车,让他闲暇时跑跑活贴补家用。记者日前来到董麦成的家,崭新的大铁门刚安装上,院子周围的栅栏也刷上了蓝色的油漆。家门口栽着几棵小树,装点着这个“新家”。
  日子好了起来,董麦成没忘家风和民风。每天晚上都会给87岁的老母亲洗脚,也时常抽空给孙子讲解镇东村制定的《村规民约》,“我觉得,无论啥时候,德与孝都不能忘。好传统是一代代传下去的,我尽的是孝心,儿孙学的是孝道。大孙子今年已经12岁了,我说的能听懂。小孙子今年才6岁,有时候还不明白,教育晚辈是个耐心活,我多说说,慢慢娃就明白了。”
  走进镇东村,随处可见村民家外墙上有关德、孝内容的宣传语和精神文明宣传画。记者获悉,每年重阳节,镇东村都要举办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号召全体村民向他们学习。制定《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规定》,对村民的日常行为和婚丧嫁娶作出具体要求。还修建了文明礼堂,为群众节俭办喜宴提供场所,革除铺张浪费的陋习。让孝老敬亲、传承家训、勤俭持家的新风尚更加深入人心。
  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30元,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1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和实际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0.6个百分点。2016年,西安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36降为2.3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全市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领域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助推下,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秦都市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