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魅力乡镇 >

浙江:绍兴深耕山水资源 对标“五星3A”勾画美丽乡村

发布日期:2017-10-11 10:17|绍兴网|江山多娇

  统筹推进合力勾画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嵊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由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由市委分管领导统一指挥,要求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服从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在政策、资金和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形成最大建设合力。
  该市围绕“美村”目标,坚持规划先导、城乡联动、全面整治,促进美丽乡村“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型,提炼出“越乡风情、忘忧西白、书圣故里、古镇温泉、榧谷竹溪、唐诗寻踪、卮山探云、现代田园、鹿门访友、花溪飞瀑”10条精品风景线,辐射串联全市100多个特色精品村、旅游景点、农林基地,形成了“十线百点”美丽乡村总体架构,以3A级景区标准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并将于2019年前全面建成。
  打造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是第一步。为此,嵊州市以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为总载体,统筹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治理、剿灭劣Ⅴ类水、“三改一拆”、旱厕整治、星级基层党组织评选、软弱涣散党组织整转、文明村创建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通过统一载体,最大程度提升各村创建效果。2016年,全市创建环境整治示范村(社区)149个,今年继续推进183个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力争到2018年实现全市全覆盖。
  去年是农村污水治理的收官之年,三年来,嵊州实际完成了376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12万户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在终端处理模式的选择上,积极联姻中科院开展技术合作,在嵊州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技示范区”,共有170个行政村采用中科院的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进行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受益农户6万户以上。在旱厕整治方面,该市全面彻底消除农村旱厕,通过建一批生态公厕、改一批水冲式卫生户厕,实现了“全市旱厕100%消灭、生态公厕100%长效管理、拆后土地100%综合利用”的三个100%目标。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城乡协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去年起,嵊州市17个乡镇全面开展以治理环境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一加强、三整治”工作,全市22个小城镇整治区域年度形象进度达到30%以上,突出规划设计引领、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文明集镇创建等七个专项行动,其中贵门乡、雅璜乡、王院乡、通源乡、竹溪乡5个乡将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率先达到省标小城镇。
  在统筹布局的同时,嵊州市十分注重统筹部门资源。组织部、宣传部、农办、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农林局和旅游局等部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优先向创建村倾斜,精致党建、美丽村部、文化礼堂、家宴中心和港湾式公交车站建设等资源有效整合、统筹配置,有效提升了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合力。因地制宜探寻特色发展之路
  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打造特色美丽乡村?嵊州市农办负责人介绍:“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遵循因地制宜、小投入大效益的原则,采用专家指导、项目评审、规划核准、群众评议等方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年初召开全市规划方案评审会议,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参加,综合考虑串点连线、生态文化、产业特色等因素,逐村审查各村的建设项目,确保各村亮点打造凸显“六个一”,即:一个特色鲜明的创建主题、一个美丽入村口、一批群众急需的公共设施、一条可看可游的示范路、一个治水示范点、一支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
  传承与发展并重。竹溪乡竹溪村走出了一条古村保护与美丽乡村结合的路子。竹溪古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去年8月,竹溪古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拉开了环境集中整治的帷幕。50多户人家为了古村保护与发展,一周内自愿拆除60多间附属用房,在当地传为美谈。与破旧小屋的拆除同步,老台门修缮、古道修复、道路拓宽、绿化配套、露天舞台、景观小品等工程建设也同步跟进。竹溪村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适当的修缮整治,既将千年古村风貌更好地传承,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美村与富民共谋。通源乡白雁坑村走出了民宿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之路。白雁坑村距离嵊州市区一小时车程,南侧是嵊州最高峰西白山,已成为经典驴行驿站和避暑胜地。为提高民宿知名度,通源乡党委、政府不遗余力推介,制作宣传册,邀请名家撰写宣传小文,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现在,通源乡白雁坑村有注册民宿6家,达到了日就餐300人、住宿60人的接待能力,最近还有多户人家在装修房子,排队申请民宿经营执照。据初步统计,去年白雁坑村已接待省内外游客1万多人次,直接创收约300万元,同时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近200万元。同样,里南乡东坑口村何家坞自然村、崇仁镇董郎岗村依托山水资源,成为民宿经济样板村,把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生态与文化互融。雅璜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生态资源、乡土文化进行了巧妙的传承和融合。在焦坑村,一道长约400米的竹篱笆,隔离了农田与道路,田园乡愁扑面而来;在长坑村,柴火堆放艺术等元素被纳入环境美化提升工作中,特有的柴火文化墙让村子多了灵气,接了地气。雅璜乡结合农村环境整治,以竹、石、木等乡土元素为载体美化乡村,“民间美化师”扮靓新农村的新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网红”。
  近年来,嵊州市已建成各类精品村46个,涌现出了一批既有自然山水风光、又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示范精品村,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专业精品村,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态宜居的生态精品村。结合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2017年嵊州全面启动了20个精品村创建,其中创建绍兴市级精品村10个以上。群众参与激发村民主体意识
  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智慧、汇聚多元力量参加乡村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嵊州市把群众主体作用放在重要地位,打破“家长式”政府、“孩子式”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在长乐镇山口村,在外乡贤钱立兴、钱志余、钱建华等一直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后捐资近千万元建起了山口村文化礼堂、观光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村民钱章兴在江苏经营一家企业,得知家乡山口村今年正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立刻捐了80万元。“我虽然身在外地,但是一直牵挂家乡的建设,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钱章兴说。去年以来,嵊州市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各地建设热情高涨,特别是乡贤纷纷捐资,全市有40多个村的乡贤和村民共捐资3000多万元,支持村庄环境整治。除长乐镇山口村外,下王镇泉岗村村民捐资28万元,郑家岙村民间捐资20万元。
  嵊州市在对所有涉农涉村的相关资金进行梳理整合和统筹使用的同时,鼓励引导乡镇(街道)相应设立配套资金,村级加强资金自筹,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引导村民和乡贤参与家乡的创新创业。2016年以来,嵊州市级财政投入2.6亿元作为奖励资金,全力支持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同步撬动了镇村配套自筹资金达2.2亿元,有力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
  群众参与是确保美丽乡村持久美的核心。嵊州市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明文规定要求各村建立一支“村嫂”志愿服务队,目前在册志愿者达6000余人,今年已累计参与环境整治活动3.8万人次,不仅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了“村嫂”队伍,还涌现出了一些“村哥”“村少”队伍,为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随着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村容村貌逐渐整洁漂亮,村民正享受到环境面貌提升带来的红利,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的发展,使许多乡村从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如今,行走在嵊州市乡村,人们的目光总会长久停留——路宽了,水清了,山青了,村美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群众富足安居了,村民们的笑容写着幸福、透着欢乐。嵊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步履铿锵、逐梦前行,“美丽”正成为乡村最生动的注解。(绍兴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