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干部 >

“两个村”村民都感谢的“第一书记”

发布日期:2020-05-21 16:17|来源:青海日报|本网编辑


党员活动日上,干部们热烈讨论。

看到袁国海到家里来,村民高兴地与他握手。 通讯员 颜金梅 徐青 摄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土地贫瘠……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南山村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277户中的大部分村民陆续搬离,分散居住于民和县川口、马场垣、巴州3个乡镇19个村,有10户56人仍留了下来。

  2015年10月,海东市委组织部选派海东市政法委副书记袁国海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就听说了村子里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出了门往南看,家乡十年有九旱;要办事无处办,不知村干部在哪儿站。”

  原来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袁国海就不厌其烦地找大家谈心谈话,加班加点是常事。“袁书记刚到南山村,他工作认真的样子,让我们很不适应。” 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有才说。

  为彻底结束南山村无村级办公场所、无党员活动室、无文体活动场所的历史,袁国海积极上下协调,多方筹资了80万元,在南山村村民相对集中的驮岭村购置了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将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精准扶贫办公室都设置了进去。

  如今,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班子越来越和谐,党员的先锋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向心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整个村子活了起来,全村脱贫致富的决心也大了。

  袁国海到任后,走访了居住分散的3个乡镇19个村95%的村民,调查摸清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109人的底数。袁国海和村干部们给村民认真讲解易地搬迁政策,村民问什么,他答什么。

  最终,全村28户贫困户中有14户57人,选择购置了农业区现有的庄廓房屋,而另外14户52人中的13户在民和县城川垣新区幸福嘉苑办理了保障房入住手续。

  马进林是其中的一户,夫妇俩无儿无女,马进林腿脚不太利索,对生活没有信心,他家就成了袁国海最关心的一户。搬进新房后,家里有各种困难,袁国海帮他们解决。走进马进林夫妇所住的保障房,窗明几净,电器一应俱全,沙发前的茶几上还摆了多种新鲜的水果。“袁书记为我们老两口帮了许多忙,我们真感谢他啊。”说话间马进林的眼眶湿润了起来。

  两年里,袁国海每次望着南山村那些连机械也上不去的陡地,就不断构思着以坡改梯,改善耕种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村民张有才记得,他随袁国海多次奔波于省、市、县水利部门之间,最终333.3公顷项目经市、县水利部门勘察、论证,让他们争取到了坡改梯项目7个,资金达552.68万元。

  2018年4月,袁国海结束了在南山村两年的驻村工作,调至民和县峡门镇甘池村担任“第一书记”。

  4月中旬,记者来到了甘池村,村里的干部们正在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组的到来忙碌着。“部分路段需要重新修整、群众有饮水难的问题、全村电压不稳,时常出现电灯忽灭忽亮的情况。” 袁国海按照他那本《民情调查笔记》中整理出的60多条群众意见和建议逐个核对。

  甘池村有222户833人。李永林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通过养殖生猪,家里生活稍有起色,然而不久后猪圈被山洪冲垮,十几头猪所剩无几。袁国海为李永林跑前跑后,终于让他获得了一笔补偿款。

  袁国海来到甘池村两年,村里部分道路硬化了,危房改造了,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村“两委”漏雨严重的200平方米办公室维修后,设置了村级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综治中心,规范了上墙的制度、办事流程,为群众办事和党员开展活动提供了平台;塌陷的200平方米文化广场也进行了维修,确保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驻村5年来,袁国海用一颗朴素的为民之心,一份赤诚的公仆情怀,尽其所能帮助了两个贫困村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