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人生谱华章
——记刘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亢金华
亢金华,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大泽乡镇刘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驻村以来,认真落实市、区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理念,沉下身子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党旗下、田野中,处处都有他的身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为民爱民的赤子情怀。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刘村是埇桥区重点整治的软弱涣散村,2016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各项工作滞后,成为区出了名、党委最不放心的后进村,基础设施简陋、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到村任职第一次走访时,群众没给他提出任何困难和要求,只是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单位领导的谆谆教诲,群众的期盼眼神,让他倍感压力,同时深知肩上的重任,更加清醒认识到,干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沉下身子、融入群众、踏实做事”。按照第一书记职责要求,他迅速转变角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食宿在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村经济发展上、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上,走村串户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倾听民情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群众脱贫愿望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找出问题症结,厘清致贫因原和制约村经济发展瓶颈,确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思路,制定了《刘村村脱贫攻坚工作三年规划》,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重点、措施和目标任务,为村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村出列既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帮扶对象上实现了精准对接,对“扶贫组长、贫困户互助员、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遵循“联系方便、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困难开展帮扶工作,引导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增强发展干劲。通过走访慰问、思想引导、逐户摸排和万名干部走“亲戚”等活动,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针对性地给予解决。特别是2018年7月,受超强台风“温比亚”影响,导致村内大面积水,大部农田被淹,部分路段积水深达1.5米以上,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险情就是命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紧急出动,并肩战斗,积极开展抗险救灾,及时清理倒伏树木和路灯,对因灾受损的房屋进行抢修并上报民政部门进行灾情评估,稳定灾民思想,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彻底整治积水排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多方筹措资金53万元,修桥90余孔、铺设涵管230余节,新挖壕沟3500米、清理淤泥3000余方、打井20余眼,困扰多年排水不畅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消除汛期安全隐患,确保村民旱涝保收,还重现“水清、岸绿、麦香”的宜人景象,群众交口称赞:“亢书记是咱们的贴心人、领头雁”。
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团结协作合力
党的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的“桥头堡”。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重点抓了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驻村工作队“三支队伍”建设,为加强村级班子,提升为民办事水平、加强综合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方面:开展了“三强化、三提高”活动( 即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有力促进了“两委”班子转变服务方式,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首先着力做好党员培养,将优秀人才、各类先进分子聚集到党组织中来,立足把致富能手、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培养成发展经济的“能手”、把握政策的“高手”、化解矛盾的“巧手”、排忧解难的“好手”、业务工作的“强手”。其次将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学习考核制度,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到村作十九大报告辅导报告,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通过远程教育、道德讲堂、专题讲座等载体,开展政策业务和道德宣讲。再次是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带头人,让村民群众从内心感到“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不光鲜”,为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新动力;在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方面:严格市、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落实驻村到岗、考勤签到等各项制度,用严明的纪律助推驻村队工作队高效开展工作。2017、2018年连续二年该同志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帮扶干部,工作队被评为全区优秀驻村工作队。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村民人居环境
他逢人便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水、网、电、路等基础条件简陋是制约刘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2016年全村还是清一色的泥土路,连一条像样的砂石路都没有,陪同上级调研走访遇到阴雨天气只能徒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当时刘村的真实写照。“要想富、先修路”,如果道路硬化不解决不仅影响村经济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年底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出列。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先后多次召开“两委”会,讨论研究道路硬化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并争取专项资金550多万元,新修环村路40多公里,拓宽刘村至张桥、刘村至丁刘两条主干道。三年来,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有效破解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其中产业扶贫到户资金80多万元、小额贷款222多万元、危房改造47户64.9多万元;投入150多万元新建水厂一座,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投入160多万电网改造,解决用电难的问题;投入80多万元重建村卫生室,方便群众就诊就医;投入36万元栽种9500多棵风景树,美化乡村环境;投入100多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70多盏,方便群众出行。为改善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倡导文明风尚,结合“三大革命”和环境治理,对村主干道、村组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杂物等重点整治,共清理垃圾4000余方,拆除旱厕410余个、危房260余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努力把刘村建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没有村级主导产业就没有精准扶贫,针对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把培育主体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等举措,帮助群众拓宽致富门路。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要求,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村致富发展目标,吸收本村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生产、种植。遵照“基地+农户”模式,争取资金60万元打造特色产业“百亩吊瓜”扶贫基地,36户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每户年均收入3000余元。随着产前、产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烘干设备上线,新增就业岗位60个,妥善解决村土地闲置、劳动力流失、贫困户脱贫等问题,依托“百亩吊瓜基地、千亩花生种植、万吨农资销售、50千瓦时光伏发电”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2万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的刘村道直了、树绿了、水通了、灯亮了、老百姓的笑脸越来越多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这是对“第一书记”的最大回报。风雨过后见彩虹,回头看看这二年多的扶贫路,他说:“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党的扶贫事业,无怨无悔”!(特约通讯员:邵永)
责编:玉玲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